譯文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釋
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黃鸝(lí):黃鶯。
序
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紀行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陰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第四句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的鳴叫聲,爲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
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寫詩人行於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爲之一爽,遊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於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遊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詩還有個特點,就是通過對比融入感情。詩將往年陰雨連綿的黃梅天與眼下的晴朗對比;將來時的綠樹及山林的幽靜與眼前的綠樹與黃鶯叫聲對比,於是產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詩又全用景語,渾然天成,描繪了浙西山區初夏的秀麗景色;雖然沒有鋪寫自己的感情,卻在景物的描繪中鍥入了自己愉快歡悅的心情。
曾幾雖然是江西詩派的一員,但這首絕句寫得清新流暢,沒有江西詩派生吞活剝、拗折詰屈的弊病。他的學生陸游就專學這種,蔚成大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衢(qú):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 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繙譯
梅子成熟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乘小船走到小谿的盡頭,再走山間小路。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賞析
這首詩寫初夏時甯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首句寫出行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爲之一爽。次句寫行程,乘舟沿著小谿前行,走到了盡頭,又改走山路。“泛”字用得巧妙,既寫出了船行水上的輕松,又表現了詩人悠遊自在的心情。第三句寫沿途的景色,綠樹成廕,和來時一樣濃密,給人以清新之感。最後一句以動襯靜,“添得黃鸝四五聲”,用黃鸝的叫聲打破山林的寂靜,更顯出山林的幽靜,也增添了詩的意趣。全詩明快自然,極富生活韻味。
曾幾
宋河南人,先世居贛州。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曾開弟。初入太學有聲,授將仕郎,賜上舍出身。累除校書郎。高宗初歷江西、浙西提刑。因兄力斥和議觸怒秦檜,同被罷官。居上饒茶山寺七年。檜死,復官,累擢權禮部侍郎。紹興末,金兵南下,上疏反對乞和。以通奉大夫致仕。卒諡文清。爲文純正雅健,尤工詩。有《經說》、《茶山集》。
► 6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