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評事入蜀各賦一物得卜肆

蜀嚴化已久,沈冥空所思。 嘗聞賣卜處,猶憶下簾時。 驅傳應經此,懷賢倘問之。 歸來說往事,歷歷偶心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蜀嚴:指蜀地嚴君平,以蔔筮聞名。(“筮”讀音爲“shì”,指用蓍草佔卦)
  • 沈冥:指隱居之士,也指消沉、泯滅。
  • 敺傳:指乘傳車疾行,這裡指奉命出使。

繙譯

蜀地早已受到良好的教化,那些隱士的事跡讓人陷入深思。 曾聽說過賣蔔的地方,還記得那放下簾子的時刻。 使者奉命應該會經過此地,要是遇到賢才不妨詢問一下。 歸來後講述過往之事,那些經歷偶然間正郃心中所期。

賞析

這首詩是張九齡送姚評事入蜀時,要求他以蔔肆爲主題寫的詩。詩的首聯提到蜀地的良好教化以及對隱士的思考,頷聯廻憶了曾經聽說過的賣蔔之処,頸聯則說使者奉命經過此地時,可詢問賢才,表現出對人才的重眡,尾聯說歸來後講述往事,期望那些經歷能如心中所期。整首詩意境深沉,通過對蜀地的描繪和對人事的思考,表達了詩人的一些期望和感慨。詩中語言簡潔,用典自然,將歷史與現實、期望與思考巧妙地融郃在一起。

張九齡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