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農
所属合集
註釋
-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
- 厥(jué)初:其初,起初。
- 抱朴含真:保持質樸純真的本性。樸,淳樸;真,純真的天性 。
- 智巧:智謀巧詐。
- 資待:憑藉、依賴。
- 靡(mǐ)因:無所憑藉。靡,無;因,憑藉。
- 贍(shàn):供給,供養。
- 哲人:賢明智慧的人。
- 伊何:是什麼人。伊,語氣助詞。
- 后稷(jì):周族的始祖,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做農官。
- 播殖:耕種,播種繁殖。
- 稼穡(jià sè):泛指農業生產。稼,種植;穡,收穫。
- 周典:周朝的典籍。
- 八政始食:《尚書·洪範》記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以食爲首要。
- 熙熙:和樂的樣子。
- 令音:美好的聲音,此處可理解爲美好的時光。
- 猗猗(yī yī):美盛的樣子。
- 穆:溫和。
- 趨時:趕時令,按照農時做事。
- 和澤:和順的雨水。
- 冀缺:春秋時晉國大夫,與其妻相敬如賓,親自耕種。
- 儷(lì):配偶。
- 沮(jù)溺:指長沮和桀溺,春秋時的兩位隱士,一起耕種。
- 矧(shěn):況且,何況。
- 衆庶:普通百姓。
- 曳(yè)裾拱手:拖着衣襟,拱手閒站着,形容遊手好閒。
- 匱(kuì):缺乏。
- 儋(dàn)石:少量的糧食。儋,同「擔」,一石爲十鬥,兩石爲一擔。
- 孔:孔子。
- 耽(dān):專心一意。
- 樊須:孔子的學生,曾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和種菜的事,被孔子嗤笑。
- 董:指董仲舒,漢代大儒,專心於研究學問,號稱「三年不窺園」。
- 衽(rèn):衣襟。斂衽,表示恭敬。
翻譯
遠古遙遠的時代,最初誕生了人類。人們悠然自得,自給自足,保持着質樸純真的本性。智謀巧詐的心思一旦產生,生存的憑藉就沒有了依託。誰來救助他們呢?實在是依靠賢明智慧的人。賢明智慧的人是誰呢?當時就是后稷。如何救助他們呢?那就是教導百姓播種種植。舜親自耕種田地,禹也從事農業生產。遠古像周朝的典籍所記載,國政以糧食生產爲首要。
美好和樂的時光,原野陸地上一片美盛。花草樹木繁榮生長,微風柔和清爽。男男女女紛紛出動,趕着時令競相勞作。採桑的婦女黑夜就出發,農夫們在野外住宿。節氣容易過去,和順的雨水難以長久。冀缺帶着他的妻子一同勞作,長沮和桀溺結成耦耕的夥伴。看那些賢達的人,尚且辛勤地在田畝間勞作,何況是衆多的普通百姓,又怎能遊手好閒呢!
百姓的生計在於勤勞,勤勞就不會匱乏。要是安閒自在貪圖安逸,到了年末又有什麼可指望的呢?家裏儲存沒有一點糧食,飢餓寒冷就會接踵而至。看看你們這些人,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孔子一心專注於道德,鄙視樊須學種田種菜。董仲舒樂於琴書研究,連田園都不涉足。如果能超脫這些侷限,踏上高尚的行爲準則。我怎敢不恭敬地行禮,獻上誠摯的讚美。
賞析
這首《勸農》詩體現了陶淵明一貫的思想主張與文學風格。詩開篇追溯上古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展現出質樸純真、自給自足的美好願景。隨着「智巧既萌」,人們生存出現困境,引出后稷等賢哲對民衆在農業生產上的引導扶持,說明農業生產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詩中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圖,「熙熙令音,猗猗原陸」渲染出春日和樂的氛圍,而民衆們「趨時競逐,桑婦宵征,農夫野宿」則體現出人們順應農時,積極勞作的情景 。接着詩人通過列舉冀缺、沮溺等賢達躬身農事的例子,強調無論賢愚都應勤勞耕種。
詩的後半部分,詩人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道理,勸誡人們不要貪圖安逸,否則將面臨飢寒。又提及孔子鄙視樊須學農、董仲舒專注學問不顧田園等典故,進一步說明不從事生產的弊端,鼓勵人們積極投入到農業勞動之中。
整首詩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懇切。既描繪出了自然與勞作之美,又蘊含深刻的勸誡之意,反映出陶淵明對民生的關注、對勞動價值的重視,以及期望人們迴歸淳樸勤勞生活的美好願望,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