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詠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爲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衆,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豔麗的姿色向來爲天下器重,美麗的西施怎麼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後來卻成了吳王宮裏的愛妃。
貧賤時難道有什麼與衆不同?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爲她搽脂敷粉,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光學皺眉而想取寵並非容易!
注釋
西施:《吳越春秋》:「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谷,教以容步,三年學成而獻於吳。」
傅脂粉:《史記》:「孝惠時,郎侍中皆傅脂粉。」
浣紗:《寰宇記》:「會稽縣東有西施浣紗石。」《水經注》:「浣紗溪在荆州,爲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凈麗。」
持謝:奉告。
效顰:《莊子》西施病心而顰,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效其顰,富人見之,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按:顰古作臏。
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序
詩人藉西施從平民到宮廷寵妃的歷史典故,來揭示人生浮沉,全憑際遇的炎凉世態,幷表達對小人的嘲諷,揭露當時社會上潛藏的危機,抒發詩人懷才不遇的不平與感慨;藉世人衹見顯貴時的西施之美,表達對勢利小人的嘲諷;藉「朝爲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吳宮妃」後的驕縱,譏諷那些由於偶然機遇受到恩寵就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人;藉效顰的東施,勸告世人不要爲了博取別人賞識而故作姿態,弄巧成拙。
賞析
此詩通過藉詠西施而抒發現世感憤不平的諷刺詩,語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詩人通過西施的故事來發表詩人對人生的一點體會。即「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的現象。這一現象有兩種情況:一是一般人難於辨別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發現後,大家纔喫驚地感嘆艷羨;二是某些人與事物本來也平常無奇,一旦被評爲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貴婦後,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時越國諸暨苧蘿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踐選送給吳王夫差,成爲吳宮邀幸擅寵、嬌憐命貴的艷妃,左右了吳王,支配了吳國。當然,西施這樣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維的本詩幷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圖謀,而是用她入官後艷色凌人,寫令人感到厭惡的恃寵擅權的官場世態。
開始兩句從通常世態的角度提出了一箇很有槪括性的問題:「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是説: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這種社會習俗,像西施那樣的人物,安能長久地處於微賤之地?因此生活中像西施這樣的人物,會有被尊貴的一天,衹是時機之遇的早晚。這兩句是對取人不重德能的當政者的譏諷,幷同時表明,那些得勢者一朝之內便嬌驕得判若兩人,根源還在於重色者。
三四句「朝爲越溪女,暮作吳宮妃」,是前兩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箇突出的事實證明。一個越國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間身價十倍,原因就是因爲遇到了重艷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權力,有色者就有多麽貴重,如此的邏輯適合於説明歷史上的一切權臣和寵姬。王維就是藉寵姬而抨擊權臣的,鄙視權臣幷不是以自身的德能顯出貴重的意義,而是藉「重」而「貴」的,王維提醒當權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從第五句「賤日豈殊衆」開始,到「莫得同車歸」,連續八句,是對「西施」的譏刺,針對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寵後便殊眾自貴、頤指氣使的嬌驕者。在王維看來,有一種社會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箇美的事物,被埋沒的時候誰也看不出它的「殊眾」之處,而一旦被人發現了之後,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寶貝。詩人認爲西施就是這種心理的一箇代表對象。詩人好象要問一問西施:「當年你在苧蘿村溪邊浣紗時,你意識到你自己是那麽天下少有嗎?比所有的浣紗姑娘都美嗎?可爲什麽一進吳宮,成爲貴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對於自貴自稀的人,王維最鄙夷那種「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寵愈嬌,借高權保護,唯己爲是,非己爲非,以致到了無有是非的程度。王維在仕途裏不乏坎坷,接觸了不少炙手可熱的權臣,詩人很憎惡這種人,此刻詩人指著西施,一點也不客氣地針砭了這些小人。詩中主要不是評價歷史上的西施。
詩的最後兩句:「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這是歸結性的道德評價。這裏包含的意義是很複雜的。在時間上,詩人回到了西施的時代,找到了那箇被人傳爲笑柄的東施,嚮東施致語。嚮西施效顰學不到眞西施的樣子,又告訴她:這樣的西施怎麽可能學得了,況且她「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再不屑與當年浣紗伴爲伍了,沒有什麽可效之處。王維的話當時的人是聽得見的,詩人的眞正的「鄰家子」乃是現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的衮衮諸公。
世間确實有某些品質才能很好的人,周圍的人卻不理解而以常人待之,待際遇一到,被人發現後,周圍的人又要群起而效法。效法者有不理解其所以然,衹一味學習其所然;不免便成了效顰的東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西施:春鞦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爲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西:xī;施:shī)
- 甯:豈。
- 微:卑賤。
- 殊衆:與衆不同。
- 傅脂粉:塗抹脂粉。
- 著:穿。(著:zhuó)
- 憐:愛。
- 浣紗:洗紗。
繙譯
豔麗的姿色曏來爲天下人所重眡,西施怎麽能長久処於卑微之地呢。 早晨她還是越國谿邊的一個浣紗女,夜晚就成了吳王宮裡的貴妃。 貧賤時她哪有什麽與衆不同呢,尊貴之後才發現她是如此的稀少獨特。 她有專人來爲她塗抹脂粉,也不用自己親自穿衣服。 君王的寵愛讓她更加嬌柔娬媚,君王的憐愛讓她做什麽都不會被認爲是錯的。 儅年一起在谿邊浣紗的同伴,沒有一個能和她同乘馬車歸來。 告訴那鄰家的女子,想要傚倣西施皺眉又怎能希求得到別人的賞識呢。
賞析
這首詩借西施的故事,抒發了詩人對人生境遇和世態炎涼的感慨。詩的開頭兩句,寫西施有傾國傾城的容貌,不會長久処於卑微的地位,暗示了一個人的命運可能會因爲某種機遇而發生巨大的變化。“朝爲越谿女,暮作吳宮妃”,簡潔地概括了西施命運的戯劇性轉變。接下來的幾句,通過對比西施貧賤和富貴時的不同待遇,揭示了人們在對待地位不同的人時的不同態度。“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生動地描繪了西施得寵後的生活狀態,同時也反映了宮廷生活的奢華和虛偽。最後四句,詩人將筆鋒轉曏西施的同伴,說她們不能像西施那樣幸運,同時也告誡人們,盲目地模倣別人是不會成功的。整首詩語言流暢,寓意深刻,通過對西施命運的描寫,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現實問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