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淸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淸歡。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使剛放晴後的沙灘愈加美麗。眼前入淮清洛,亦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的野菜。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原爲唐代教坊曲,《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唐聲詩(唐代配樂之近體詩)亦有「浣溪沙」調名,歌詞爲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紗女」調名,歌詞爲五言四句形式。從字義上來看,「浣」,洗滌、漂洗也;「沙」,古通「紗」,故所「浣」者,「紗」也。敦煌出土之唐寫本《雲謡集·雜曲子》及五代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所録毛平珪、閻處士、毛熙震、李德潤詞,調名均題爲「浣紗溪」。據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呉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今浙江諸暨市南近郊的苧蘿山下浣紗溪畔有浣紗石,上有傳爲東晉王右軍所書「浣紗」二字,卽所傳春秋時越國美女西子浣紗處。一説浣紗溪卽浙江紹興南二十里若耶溪。總之,調名「浣紗溪」的本意卽詠西子浣紗之溪。又,近人梁啓勛《詞學·調名》云:「《浣紗溪》,杜少陵詩『移船先生廟,洗藥浣紗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絶句三首》詩有「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無浣紗溪,況且梁啓勛所引詩句,其中的「生」「紗」二字尙有異文,故梁説僅備參考。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致堯,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爲正體,另有四種變體。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闋三句,三平韻;下闋三句,兩平韻;過闋二句多用對偶。另有仄韻體,始於南唐後主。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別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闋各增三字,韻全同。張子澄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韓澗泉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東風拂欄露猶寒」句,名《東風寒》;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廣寒曾折最髙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淸和風裏緑蔭初」句,名《淸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小寒: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作「曉寒」。 雪沫:明呉訥鈔本、茅維《蘇集》本作「雪味」。 乳花:龍楡生箋:「《茶寮記》:『雲腳漸垂,乳花浮面。』」傅子立注:「『雲腴』、『花乳』,茶之佳品如此。曹鄴之《茶》詩:『碧波霞腳碎,香汎乳花輕。』又丁謂詩:『花隨僧筯破,雲逐客甌圓。』」劉尚榮按:「曹鄴之《故人寄茶》詩見《全唐詩·巻五百九十二》,題下原注:『一作李朱崖詩。』原句『波』作『沉』。又丁謂《煎茶》詩見《瀛奎律髓·巻八十》轉引,其文集已佚。」 「雪沫乳花浮午琖」句:謂午間喝茶。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之白泡。宋人以講茶泡製成白色爲貴,所謂「茶與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趙德麟《侯鯖録·巻四》記司馬溫公語)。 蓼茸蒿筍:龍楡生箋:「《説文》:『蓼,辛菜。』《禮記·月令》注:『蒿亦蓬蕭之屬。』」蓼茸,《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蓼芽」。

這首紀遊詞,是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蘇東坡在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時所作。詞的上闋寫早春景象,下闋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上闋寫沿途景觀。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衹以「作小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 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雲淡蕩,河灘疏柳,盡沐晴暉。一個「媚」字,極富動感地傳出作者喜悅的心聲。作者從曳於淡雲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恆流之處。「入淮」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於合肥,北流至懷遠合於淮水,地距泗州(宋治臨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詞中提到清洛,是以虛摹的筆法,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闋轉寫作者遊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託,便有濃郁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誇張,形象鮮明。午盞,指午茶。此句可說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饵等,稱「春盤」。 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嚐鮮時的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爲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曠、閒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賞析

詞的上闋寫早春景象,下闋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詞的上闋寫沿途景觀。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衹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 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雲淡蕩,河灘疏柳,盡沐晴暉。一箇「媚」字,極富動感地傳出作者喜悅的心聲。作者從曳於淡雲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恆流之處。「入淮」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於合肥,北流至懷遠合於淮水,地距泗州(宋治臨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詞中提到清洛,是以虛摹的筆法,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遊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闋轉寫作者遊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託,便有濃鬱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旣是比喩,又是夸張,形象鮮明。午盞,指午茶。此句可説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蓼茸蒿笋」,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鉺等,稱「春盤」。 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嘗鮮時的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箇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爲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著作者清曠、閑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