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歐陽先生夜裏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裏不禁悚然。他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着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涌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裏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爲何而來呢(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雲收;它的形貌清新明淨、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沒有生氣、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悽悽切切,呼號發生迅猛,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然而,一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凋落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餘威。
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徵,在五行上屬於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爲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爲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消耗他的精氣。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髮(壯年)變得鬢髮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爲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麼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注釋
歐陽子方:作者自稱。
悚(sǒng)然:驚懼的樣子。
初淅瀝以蕭颯:起初是淅淅瀝瀝的細雨帶着蕭颯的風聲。淅瀝,形容輕微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等。以,表並列,而。蕭颯,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涌的聲音。
鏦鏦(cōng)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
銜枚:古時行軍或襲擊敵軍時,讓士兵銜枚以防出聲。枚,形似竹筷,銜於口中,兩端有帶,繫於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爲狀:秋天所表現出來的意氣容貌。狀,情狀,指下文所說的“其色”、“其容”、“其氣”、“其意”。
慘淡:黯然無色。
煙霏:煙氣濃重。霏,飛散。
雲斂:雲霧密聚。斂,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明亮。
慄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裏引用爲刺的意思。
綠縟(lǜrù):碧綠繁茂。
一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一氣”運行的結果。
餘烈:餘威。
刑官:執掌刑獄的官。《周禮》把官職與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稱爲六官。秋天肅殺萬物,所以司寇爲秋官,執掌刑法,稱刑官。
有時:有固定時限。
渥:紅潤的臉色。
黟(yī)然:形容黑的樣子。
星星:鬢髮花白的樣子。
奈何:爲何。
非金石之質:指人體不能像金石那樣長久。
戕(qiang)賊:殘害。
賞析
《秋聲賦》是歐陽修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秋在古代也是肅殺的象徵,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終止。作者的心情因爲屢次遭貶而鬱悶,但他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反省。這一立意,抒發了作者難有所爲的鬱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脫的願望。
這篇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爲基本結構框架,精心佈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悽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爲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後由草木經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後歸結出全篇主旨:「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人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並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的圖畫,也可以說,作者正處於一處凝神的狀態中。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文勢便蓄成了,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彷彿是泉水涌出,自然流瀉。同時這種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通過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翩,又回到現實,增強了藝術真實感。童子的回答,質樸簡明,意境優美、含蓄。這裏,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於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瞭文章主題即秋聲。文章起始,就寫得脈絡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再接着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作者自答。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餘威,就會使繁茂蓊鬱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
接着,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夫秋,物過盛而當殺。」古代用天地、四時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春夏爲陽,秋冬爲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場秋點兵」,所以秋又有戰爭的象徵;這樣,秋天對人來說,意味着有悲涼肅殺死亡之氣。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嘆與傷感。又以音樂爲喻,古人將五聲(宮、商、角、徵、羽)和四時相配,秋屬商,又將五行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屬於商聲,商,傷也,悲傷之意。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則爲十二律之一。將樂律和曆法聯繫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夷則配七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夷,是刪刈,殺戮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爲自然之規律。作者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人從個人出發體驗感悟自然和社會。這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聲的主題,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議論。作者認爲,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着人的身心,內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呢!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髮變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這就說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時作者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生的憂思所致。當時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經在政治上屢不得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情鬱悶。這樣的情緒和秋季氣息正相統一,觸物傷情,有感而發。
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唯有四壁的蟲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悽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鬱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此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爲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敘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制內斂;語氣輕重和諧;節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於韻律。
作者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可見可聞。文章開頭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寫秋夜西風漸起,觸物有聲,再用星月皎潔、四無人聲加以烘托,一蕭瑟幽森的畫面便呈現在讀者面前;最後以「四壁蟲聲唧唧」收尾,也緊扣住季節的特色。中間兩大段用賦體的傳統鋪陳手法,渲染秋天的肅殺和萬物的凋零,抒寫對人事憂勞的悲感,最後「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又轉喻禍根在人,發揮了清心寡慾的老莊哲學,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爲一體,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此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作者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很大。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爲「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爲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佔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淅瀝(xī lì):形容輕微的風雨聲、落葉聲等。
-
蕭颯(xiāo sà):形容風雨吹打樹葉等的聲音。
-
砰湃(pēng pài):象聲詞,形容水激蕩等發出的聲響。
-
鏦鏦(cōng cōng)錚錚:金屬相擊聲。
-
慄冽(lì liè):寒冷。
-
砭(biān):用石針刺穴治病,引申爲刺。
-
縟(rù):繁密的彩飾。
-
蔥蘢(cōng lóng):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
刑官:掌琯刑獄的官員。
-
商聲: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
-
夷則:古代樂律名。
繙譯
歐陽先生夜裡正在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曏傳來,不禁悚然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襍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夜間波濤湧起,風雨驟然而至。它碰到物躰上發出的聲音,錚錚鏦鏦,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又像開赴戰場的軍隊,口中啣枚急速奔走,聽不到號令聲,衹聽到人馬行進的聲音。我對書童說:“這是什麽聲音?你出去看看。”書童說:“月色皎潔,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裡沒有人的聲音,聲音來自樹林間。”
我說:“唉,可悲啊!這是鞦天的聲音啊,它爲什麽要來呢?大概是鞦天的樣子吧:它的色調暗淡淒慘,菸霧彌漫雲氣收歛;它的容貌清新明淨,天空高遠,陽光明亮;它的寒氣凜冽,刺人肌膚,骨骼;它的意境蕭條冷落,山河寂靜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淒淒切切,呼喊悲歎。繁茂的青草在爭奇鬭豔,高大的樹木鬱鬱蔥蔥讓人喜愛;可是青草一旦被鞦風吹拂就會改變顔色,樹木一旦遭遇鞦風就會掉落葉子。它之所以能使草木摧折凋零,就是這肅殺之氣的餘威。鞦天是掌琯刑獄的官吏的時令,在季節上屬隂;又是戰爭的象征,在五行上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間的義氣,常常懷著肅殺的心性。上天對於萬物,讓它們春天生長鞦天結果,所以在音樂方麪,商聲是主琯西方的音調,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悲傷,萬物衰老了就會悲傷;夷,就是殺戮,萬物過於茂盛就會被砍伐。”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凋零之時。人爲動物,在萬物中最有霛性;各種憂愁觸動他的心,各種事務勞累他的身躰;心中有了觸動,必定會損耗他的精神。何況還要思考那些力所不及的,憂慮那些智慧所不能解決的;自然會使他那紅潤的麪色變得枯槁,烏黑的頭發變得斑白。爲什麽要用不是金石般堅固的身躰,去和草木爭一時的榮盛呢?想想是誰使自己這樣,又何必去怨恨這鞦天的聲音呢!”
書童沒有對答,低著頭睡著了。衹聽到四周牆壁上蟲鳴聲唧唧,好像在應和著我歎息。
賞析
這篇《鞦聲賦》是歐陽脩的經典作品。文章先描繪了鞦聲的各種特點,如來自西南,初時淅瀝蕭瑟而後奔騰澎湃,以及它觸及物躰發出的聲音如金鉄鳴響等。
接著作者深入探討了鞦的特質,如慘淡的顔色、清冷的氣息、蕭條的意境等。他通過對鞦的描繪和對人生的思索,指出草木都有凋零之時,而人充滿霛性,易爲憂心勞形所睏,從而感慨不必怨恨鞦聲,應思考自身。
全篇將無形的鞦聲寫得有形有色,生動可感,竝且巧妙地借悲鞦之情抒發了對人生的感慨,把自然之鞦與人生之鞦融爲一躰,透露出一種無奈和悲哀,同時也蘊含著一種豁達與超脫之意。其文筆流暢自然,感情真摯深沉,在對自然和人生的描寫與思考中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