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 兵後寓吳

· 蔣捷
深閣簾垂繡。記家人、軟語燈邊,笑渦紅透。萬疊城頭哀怨角,吹落霜花滿袖。影廝伴、東奔西走。望斷鄉關知何處,羨寒鴉、到著黃昏後。一點點,歸楊柳。 相看只有山如舊。嘆浮雲、本是無心,也成蒼狗。明日枯荷包冷飯,又過前頭小阜。趁未發、且嘗村酒。醉探枵囊毛錐在,問鄰翁、要寫牛經否。翁不應,但搖手。
拼音

所属合集

#賀新郎

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南侵,陷嶽州,下蘇常。翌年春日,兵進臨安。這年秋天,蔣捷正在吳門流寓,兵荒馬亂之中,衣食問題成爲困撓詞人最大問題。該詞寫於此時,是詞人流浪生活的真實寫照。 “深閣簾垂繡。記家人、軟語燈邊,笑渦紅透。”閨閣深院,垂地繡簾,柔和燈光,輕言細語。會心之處,嫣然一笑,酒渦迷人。詞人首先營造了記憶中溫馨的氛圍。但和眼前的自然之物相對照。在漂泊中自己多麼希望回到故鄉和家人團聚,可是“望斷鄉關知何處”!羨寒鴉、到着黃昏後。一點點,歸楊柳。黃昏之後的“寒鴉”尚可歸巢楊柳,令人羨慕不已。不令人產生人不如鴉之感!“蔣詞中抒發的背井離鄉的愁苦情懷,而是戰亂時代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中的產物,而非一般詞人和平時的呻吟。”萬疊城頭哀怨角“,城頭上反覆吹奏的號角聲充滿哀怨,這”哀怨“是一種主觀感情的外射,和着國破家亡的傷慟。 “相看只好山如舊。”流露出江山易主的悲痛心情。“嘆浮雲”比喻世事的變幻無常。漂泊孤悽之感是和亡國之痛融合在一起的,使之更加深沉,也更加悲苦。這是一個秋風肅殺,百花凋殘的季節,這是一處景物蒼茫的黃昏時刻。 “明日枯荷包冷飯,又過前頭小阜。”明天將帶上枯乾的荷葉包着的冷飯,越過前面那座小山,設法謀生,以便餬口。“趁未發、且嘗村酒。”從困境了顯現出達觀的態度。姑且苦中作樂,把煩憂拋在一邊吧!村酒飲罷,囊中仍很羞澀。“醉探枵囊毛錐在,問鄰翁、要寫《牛經》否。翁不應,但搖手。”微醉中探手“枵囊”幸喜那唯一的謀生工具毛錐還在。他詢問鄰近的老翁:“需要抄寫《牛經》麼?”老翁只是搖手。詞人“東奔西走”的目的和結果,在這幾句話中描寫的維妙維肖。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幾個典型的細節加以描述,把它看成現實主義的傑作亦無不可。 這是一首描寫流浪生活的悲歌。在戰亂的年代,詞人過着流浪的生活。即使物質上再困窘,也不能使他屈服仕元。同時在詞人通過老翁對《牛經》的冷淡態度的描寫,透露出當時農村中凋零殘敗的景象,和農民生產情緒不高的事實。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深閣簾垂繡:深深的樓閣,繡簾低垂。
  • 軟語燈邊:在燈光旁溫柔親切地說話。
  • 萬疊:形容聲音繁複重疊。
  • 哀怨角:(jué)軍中吹出的哀怨的號角聲。
  • 影廝伴: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廝,互相。
  • 鄉關:故鄉。
  • 到著:等到。著,助詞。
  • 蒼狗:即「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可嘆》「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
  • 枯荷(hé)包冷飯:用乾枯的荷葉包裹冷飯。
  • ****阜(fù):土山。
  • 枵(xiāo)囊:空空的口袋。枵,空虛。
  • 毛錐:毛筆,因其形如錐,故稱。
  • 牛經:關於養牛的書籍。

翻譯

深深的樓閣中,繡簾低垂。還記得與家人在燈前輕聲細語,那笑容讓臉頰泛起紅暈,醉人心扉。城頭上響起無數重疊着的哀怨號角聲,那聲音似乎把霜花都吹落,沾滿了衣袖。我只有影子相伴,到處奔逃流浪。極目遠望,故鄉究竟在哪裏呢?真羨慕寒鴉,到了黃昏時候,它們能一羣羣飛回楊柳枝頭。 如今與我相伴相看的只有那山巒還和從前一樣。可嘆那浮雲,本是無心飄動,卻也變幻得像蒼狗一般無常。明天用乾枯的荷葉包着冷飯,又要路過前面那座小土山。趁現在還未出發,暫且去嚐嚐鄉村的米酒。喝醉後伸手摸摸空空的口袋,毛筆還在,便問旁邊的老翁:「您要不要我幫您寫《牛經》呢?」老翁只是搖了搖頭,並不回答。

賞析

這首詞以兵荒馬亂爲背景,生動地展現了詞人流亡漂泊的痛苦生活與複雜心境 。上闋開篇回憶戰前與家人溫馨相處的場景,溫馨美好。「萬疊城頭哀怨角 」急轉,描繪出戰爭帶來的悲傷與混亂,「影廝伴」寫出他流亡途中的孤獨淒涼,而羨慕寒鴉歸巢更襯出思鄉之切。下闋寫山河依舊人事全非,用「浮雲蒼狗」表達對世事無常的感嘆。「枯荷包冷飯」等描述真切展現其生活的困窘,向鄰翁詢問寫《牛經》這一細節,於幽默中帶有無奈與苦澀。全詞情感真摯深沉,情景交融,既有對往昔的懷念、對家鄉的思念,又有對戰亂的控訴和對生活現狀的無奈,將亂世中的文人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

蔣捷

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字勝欲,號竹山。先世爲宜興鉅族。宋度宗咸淳十年(西元一二七四年)進士。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遁跡不仕。家居竹山,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元成宗大德間,憲使臧夢解、陸義齋交章薦其才,卒不就,氣節爲時人所重。平生著述以義理、小學爲主,尤工詞,與周草窗、王碧山、張玉田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故國之思、山河之慟,詞風兼融豪放婉約,以悲凉清俊、蕭寥疏爽爲主,旣無辛派後勁粗放直率之病,亦無姜派末流刻削隱晦之失。詞調時有清新輕快之作,不似時人碧山、玉田詞一味低沉陰暗,尤以造語奇巧之作,於宋季詞壇獨標一格,卓然成家,下啓淸初陽羡詞派。淸劉融齋謂:「竹山詞未極流動自然,然洗練縝密,語多創獲。其志視梅溪較貞,視夢窗較清。劉文房爲『五言長城』 ,竹山其亦『長短句之長城』 歟!」有《竹山詞》(存詞九十餘首)、《小學詳斷》等著作傳世,其中《竹山詞》一巻,收入毛汲古《宋六十名家詞》本、《彊邨叢書》本, 又《竹山詞》二卷,收入渉園影宋元明詞續刊本。淸 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巻八》有傳。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