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雪花飛暖融了少婦的香臉。香氣的臉上融化了飛花似的雪。在鋪天蓋地的雪面前,我憑着單衣抵擋。儘管我衣服單薄,靠着它就不怕雪欺壓。
離別時梅的果子已經結了結子的梅熟時,我們離別。只要他歸來的話,我不恨梅花開得太晚。梅花遲開了,我愁恨的是他還不歸。
注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宋史·樂志》:「女弟子舞隊名。」《宋史·樂志》、《尊前集》、《金奩集》幷入「中呂宮」,《張子野詞》作「中呂調」,《正音譜》注「正宮」。唐蘇德祥《杜陽雜編·巻下》:「大中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有二龍,鱗鬛(liè)爪角悉備。明霞錦,云鍊水香麻以爲之也,光耀芬馥着人,五色相間,而美麗於中國之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時倡優遂製《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北宋·孫孟文《北夢瑣言·巻四·温李齊名》:「温庭雲,字飛卿,或云作『筠』字,舊名岐,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曰『温李』。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毎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多爲鄰鋪假手,號曰救數人也。而士行有缺,縉紳簿之。李義山謂曰:『近得一聯句云「遠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輔」,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宣宗嘗賦詩,上句有『金歩搖』,未能對,遣未第進士對之。庭雲乃以『玉條脫』續也,宣宗賞焉。又藥名有『白頭翁』,温以『蒼耳子』爲對,他皆此類也。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相國假其新撰密進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於人,由是疎之。温亦有言云:『中書堂内坐將軍。』譏相國無學也。」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五·〈菩薩蠻〉》云:「《菩薩蠻》,《南部新書》及《杜陽雜編》云:『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被體,號『菩薩蠻隊』,遂製此曲。當時倡優李可及作菩薩蠻隊舞,文士亦往往聲其詞。』大中迺宣宗紀號也。《北夢瑣言》云:『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相國假温飛卿新撰密進之,戒以勿泄,而遽言於人,由是疎之。』温詞十四首,載《花間集》,今曲是也。李可及所製蓋止此,則其舞隊,不過如近世傳踏之類耳。」按温詞有「小山重疊金明滅」句,名《重疊金》。南唐李後主詞名《子夜歌》,一名《菩薩鬘》。韓澗泉詞有「新聲休寫花間意」句,名《花間意》。又有「風前覓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斷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晩雲烘日南枝北」句,名《晩雲烘(hōng)日》。此調爲雙調小令,以五七言組成,四十四字。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以繁音促節表現深沉而起伏之情感,歴來名作極多。
「回文冬閨怨」:傅注本、元延祐本無題,茲從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調名下題。
回文:詩詞之一體,因回環往復均能成誦而得名,相傳起於前秦竇滔妻蘇蕙《璇璣圖》。
「歸恨不開遲,遲開不恨歸」句: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
序
《菩薩蠻·迴文冬閨怨》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創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三年十月。上片,寫暮冬時節,少婦站在雪地裏忍着嚴寒,盼望郎君歸來的情景。下片,寫少婦思念郎君、盼望郎君而未願的心態。全詞,運用直寫與烘托等手法,描寫了閨閣中少婦嚴寒思念郎君的「恨」情。
賞析
上片,用烘託的筆法,寫少婦暮冬時節站在雪地裏,忍著嚴寒的威脅,盼望郎君歸來的情景。將阻礙愛情的原因歸怨於一種客觀事物的表達手法,人們稱之爲「移恨於物」。「雪花飛暖融香頰,頰香融暖飛花雪」,點明盼望郎君的時令、氣氛與環境。漫天飛雪撲面來,反覺雪暖了臉,臉融了雪。冷就是冷,雪就是雪。冷、雪不可變暖,這純屬於一種心理變化。雪有人情,人有眞理,物隨人變。「欺雪任單衣,衣單任雪欺」,直議少婦穿著單衣,冒著嚴寒而不動搖的堅貞如一的精神。一「欺」,一「任」,辯證地烘託了少婦錚錚貞骨的愛情。
下片,以回憶與推進相結合的手法,深一層地展示少婦思念郎君、盼望郎君而未願的心態。「別時梅子結,結子梅時別」,憶起甜蜜的歲月,美好的離別。「梅子」不僅表明少婦與郎君離別的時令,更重要的象徵著他們高潔的愛情與靑春。「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再透過一層,道出了少婦此時此地難言之隱痛。衹要你歸,我不嫌梅花開晚了我最大的愁恨則是梅花開了,果子結了,你還是不回到我的身邊。「恨」中飽含幾分眞情,「恨」中平添幾分情趣。可謂牽腸挂肚,刻骨銘心,「恨」思綿綿無盡期。
全詞,通過現實與回憶、景物與人情、回環與強化、直寫與烘託等相結合的手法,將一位癡心的少婦思念郎君又不能如願從而産生的愁「恨」推向了高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香頰(xiāng jiá):散發着香氣的臉頰。 欺:在這裏指不顧、任憑的意思。 }
翻譯
{ 雪花飄舞,帶來溫暖,融化在那散發着香氣的臉頰上。臉頰上的香氣融入溫暖中,如同飛揚的雪花般美好。任憑雪花欺凌,只穿着單薄的衣裳。身上的衣裳單薄,任憑雪花侵襲。 分別的時候梅子已經結果。在梅子結果的時節分別。回來不會怨恨花開得太遲。花開得遲卻怨恨不能歸來。 }
賞析
{ 這首詞是一首迴文詞,上片和下片通過巧妙的文字運用,形成了獨特的意境和情感表達。詞中通過描繪雪花、香頰、單衣等景象,表現出女子在寒冷的季節中孤獨和堅韌的情感。同時,又以梅子結果和分別的時節相呼應,表達了女子對離人的思念和對歸期的期盼。整首詞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將女子的閨怨之情表達得細膩而動人。 }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
蘇軾的其他作品
- 《 冬至日贈安節 》 —— [ 宋 ] 蘇軾
- 《 次韻江晦叔二首 》 —— [ 宋 ] 蘇軾
- 《 次韻子由岐下詩,並引其一北亭 》 —— [ 宋 ] 蘇軾
- 《 雪後,便欲與同僚尋春,一病彌月,雜花都盡,獨牡丹在爾,劉景文左藏和順闍黎詩見贈,次韻答之 》 —— [ 宋 ] 蘇軾
- 《 南鄕子 · 集句 》 —— [ 宋 ] 蘇軾
- 《 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 》 —— [ 宋 ] 蘇軾
- 《 景純見和,複次韻贈之,二首 》 —— [ 宋 ] 蘇軾
- 《 南歌子 · 別潤守許仲塗 》 —— [ 宋 ]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