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釋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來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義,大體屬小曲。調名本自漢張平子《南都賦》:「坐南歌兮起鄭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奩集》入「仙呂宮」。此詞有單調、雙調二體。單調者始自温飛卿詞,因詞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張子澄詞本此添字,因詞有「髙捲水晶簾額」句,名《水晶簾》,又有「驚破碧窗殘夢」句,名《碧窗夢》。鄭子聃有《我愛沂陽好》詞十首,更名《十愛詞》。以温飛卿《南歌子·手裏金鸚鵡》爲正體,單調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韻。另有單調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韻。雙調者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者始自毛熙震詞,周美成、楊無咎、仲殊五十四字體,無名氏五十三字體,倶本此添字。仄韻者始自《樂府雅詞》,惟石次仲詞最爲諧婉。周美成詞名《南柯子》,程正伯詞名《望秦川》,田不伐詞有「簾風不動蝶交飛」句,名《風蝶令》。雙調五十二字,前後闋各四句三平韻;雙調五十四字,前後闋各四句三平韻等變體。
「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作「黃州臘月八日,飲懷民小閣」。
臘八:龍楡生箋:「《月令通考》:『南方專用臘月八日灌佛。宋朝東京,於此月都城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謂臘八粥。』《譬喩經》:『佛臘月八日,降伏六師,投佛請死。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請僧洗浴以除身穢,仍爲常縁。』」
懷民:龍楡生箋:「東坡小品《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戸,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歩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衞霍元勳後」句:傅子立注:「衞靑、霍去病皆以軍功爲漢名將。」劉尚榮按:「詳見《漢書·巻五十·衞靑 霍去病列傳》。」龍楡生箋:「潘安仁《西征賦》:『懷夫蕭 曹 魏 邴之相,辛 李 衞 霍之將。』注:『衞 霍,謂衞靑、霍去病也。』」
「韋平外族賢」句:傅子立注:「韋賢,其子玄成;平當,其子晏。班史云:『漢興,惟韋、平父子至宰相。』」劉尚榮按:「見《漢書·巻七十一·平當列傳》。又『玄成』避諱作『元成』,今據《漢書》改。」
緱(Gōu)山:傅子立注:「王子晉好吹笙,作鳳鳴,浮丘公接以上山。三十餘年,乃使告其家人,見之緱氏,遂舉手謝別而去。詳解在《鵲橋仙》。」劉尚榮按:「事詳《列仙傳·王子喬》,又見《藝文聚類·巻四·〈歳時部·七月七日〉》、《藝文聚類·巻七·〈山部·嵩髙山〉》及《太平廣記·巻四·〈神仙·王子喬〉》,傅注多訛脫,至文理不通。今據《太平廣記》録《列仙傳》原文如次:『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巓。』﹝至日﹞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於緱氏及嵩山。』」龍楡生箋引《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髙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巓。』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於緱氏山下,及嵩髙山首焉。」龍案緱氏山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同駕:傅注本誤作「聞駕」,今從元延祐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校改。明呉訥鈔本作「閒駕」。
綵鸞:傅子立注:「《傳奇集》:『大和末,有書生文簫遊鍾陵,因中秋許仙君上昇日,呉、蜀、楚、越女騈集,生亦往焉。忽遇一姝,風韻出塵,吟詩曰:「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原作『篤』,據《類説》改)綵鸞。自有繡襦並甲帳,瑶臺不怕雪霜寒。」生曰:「吾姓名其兆乎?此必神仙之儔侶也。」夜四鼓,姝與三四輩獨秉燭登山。生潛躡其後。姝覺,回首曰:「豈非文簫邪!」至絶頂,乃知其爲女仙矣。綵鸞於生有夙契,遂同歸鍾陵。僅十載,後至會昌間,遂入越王山,各乘一虎,登仙而去。』」劉尚榮按:「事詳裴鉶(Xíng)《傳奇集·文簫》。《類説·巻三十二·文簫》:『文簫抵鍾陵西山,有許眞君上升第。毎嵗中秋,士女櫛比,多召名姝,夜與丈夫間立握臂連踏而唱。文生覩一姝歌曰:「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綵鸞。自有繡襦並甲帳,瓊臺不怕雪霜寒。」歌罷,秉燭,穿大松,陟山捫石。生亦潛躡其蹤,姝顧曰:「非文簫耶!」引至絶頂,侍衞甚嚴。有二仙娥持簿書請詳斷,多江湖沒溺之事。某曰:「風波誤殺孩稚」姝怒曰:「豈容易而誤耶!」仙娥執書去。忽天地黯晦,風雷震怒,有仙童持天判云:「呉綵鸞以私慾洩天機,謫爲民妻一紀。」姝與生攜手下山,因詰夫人之先,姝曰:「我父呉先君,字猛,豫章人也。吾爲仙,主陰籍六百年矣。覩色界,興心遭責,子亦因吾可出世矣。」生不能自贍,夫人日寫孫愐《唐韻》一部,毎鬻五緡。僅十載,會昌初,與生奔越王山,作詩曰:「一班與兩班,引入越王山。世數今逃盡,烟蘿得再還。」是夜風雨。及明,樵者見二人各跨一虎,陟峯巒而去。』又,宋祝和甫《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巻十一·〈天時部·遇呉綵鸞〉》:『鍾陵西山有遊帷觀,毎至中秋,車馬喧闐,數十里若闤闠(huán huì)。豪傑多召名姝善謳者,夜與丈夫間立,握臂連踏而唱,惟對答敏捷者勝。太和末,有書生文簫往觀,覩一姝甚麗,其詞曰:「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綵鸞。自有繡襦並甲帳,瓊臺不怕雪霜寒。」生意其神仙,植足不去,姝亦相盻。歌罷,獨秉燭,穿大松逕,將盡陟山,捫石冒險而升。生躡其蹤,姝曰:「莫是文簫耶!」相引,至一頂坦然之地後,忽風雨裂帷覆杌,俄有仙童持天判曰:「呉綵鸞以私慾洩天機,謫爲民妻一紀。」姝乃與生下山,歸鍾陵。』另,《全唐詩·巻八百六十三·呉綵鸞》:『歌「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綵鸞。自有繡襦並甲帳,瑶臺不怕雪霜寒。」』倶載此事,録詩同,述情節稍異。」龍楡生箋:「裴鉶《傳奇》:『鍾陵西山有遊帷觀,毎至中秋,車馬喧闐。太和末,有書生文簫往觀,忽遇一姝,甚麗,吟詩相引,至絶頂坦然之地。俄有仙童持天判曰:「呉綵鸞以私慾洩天機,謫爲民妻一紀。」姝乃與生下,歸鍾陵。』《山海經》:『女牀山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浴佛:傅子立注:「《法雲記》:『佛於周穆王二年癸未,年三十,將成道,以臘月八日浴,食乳粥等。』」
他時:龍楡生校:「傅注本『他時』作『他年』。」與今見傅注各本不符,俟再考。
江邊:傅注本「邊」字原闕,珍重閣本眉批:「原本脫『邊』字。」今據元延祐本、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衛霍:漢代名將衛青和霍去病。
- 韋平:西漢韋賢、韋玄成與平儅、平晏父子的竝稱,均以明經位至丞相。
- 緱(gōu)山:即緱氏山,在河南省偃師市。
- 綵鸞:傳說中的神鳥。
繙譯
衛青和霍去病是元勛之後,韋賢和平儅是外族的賢臣。吹笙衹應該在緱山。一同駕馭著彩鸞歸去,趁著新的一年。溫煖烘烤著燒香的樓閣,微微寒意正是浴彿的日子。以後有一天在晝堂前喝醉。不要忘了故人在那憔悴,在老江邊。
賞析
這首詞上片緬懷歷史上的功臣賢相,下片寫儅前的情境。通過對過去與現在的交織描繪,既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敬仰追思,又抒發了與友人相聚的感慨以及對友人境遇的關懷。詞中營造的氛圍或溫煖或清寒,帶著一種淡淡的情緒,既有對過去煇煌的感懷,也有對現實狀況的躰悟。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味,生動地展現了詞人在特定情境下複襍的內心世界。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