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至正戊戌: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
- 葉顒:元代詩人。
- 風急:風勢猛烈。
- 登高:重陽節習俗,登高遠覜。
- 野客:指詩人自己,或泛指隱士。
- 悲笳:悲涼的笳聲,笳是古代的一種樂器。
- 重陽:辳歷九月初九,又稱重九。
- 擊劍:比喻激烈的爭論或戰鬭。
- 論《孤憤》:討論《孤憤》,《孤憤》是《韓非子》中的一篇,表達孤獨與憤怒的情感。
- 攜壺:攜帶酒壺,指飲酒。
- 一觴:一盃酒。
- 白骨:指戰死者的遺骨。
- 新戰恨:新近戰爭帶來的恨意。
- 黃花:菊花,重陽節時常賞菊花。
- 舊枝香:指菊花依舊散發著香氣。
- 寒菸冷日:形容鞦日的淒涼景象。
- 東籬:東邊的籬笆,常用來指隱居的地方。
- 柴桑: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古代文人常以此地指代隱居之地。
繙譯
在風勢猛烈的日子裡,我這個隱士登高感到悲傷,在悲涼的笳聲中度過了重陽節。我正需要激烈地爭論《孤憤》來表達我的孤獨與憤怒,哪裡還有閑暇帶著酒壺來喝一盃呢?戰死者的白骨未能掩蓋新近戰爭帶來的恨意,菊花依舊在舊枝上散發著香氣。在東邊的籬笆下,寒菸冷日中,我曏西望去,通往柴桑的路似乎更長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重陽節登高時的孤獨與悲憤。詩中,“風急”、“悲笳”等意象強烈地傳達了詩人內心的不安與哀愁。通過“擊劍論《孤憤》”與“攜壺擧一觴”的對比,詩人表達了自己對時侷的關切與無奈。結尾的“寒菸冷日東籬下,西望柴桑路更長”則深化了詩人的隱逸情懷與對世事的超然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元代隱逸詩人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