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感興二十五首
文章不用世,毫端弄春妍。
滿聽疑可採,躡空若浮煙。
君尹西都日,琅琅賈董篇。
如種田得谷,如鑿井得泉。
子虛與大人,縹緲淩雲仙。
簜節病桑梓,不置巢邊鳶。
問君取士意,取士當誰先。
勿取春華豔,祇取秋柏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毫端:筆尖。
- 躡空:踏空,比喻虛幻不實。
- 賈董:指賈誼和董仲舒,兩位西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
- 子虛:虛構的,不真實的。
- 簜節:古代用來節制音樂的竹製樂器。
- 桑梓:指故鄉。
- 祇:只,僅僅。
翻譯
文章如果不能被時代所用,筆尖下的春光也只是徒然美麗。聽起來似乎值得采納,但實際上卻像空中的浮煙一樣虛幻。想起你在西都的日子,那些賈誼和董仲舒般的文章琅琅上口。就像種田收穫穀物,就像鑿井得到泉水一樣實在。那些虛構的「子虛」與「大人」,飄渺如同凌雲的仙人。你用簜節來治療對故鄉的思念,卻不願意安置巢邊的鳶鳥。問我取士的意圖,取士應該以誰爲先。不要只取春天的花朵豔麗,更應取秋天的柏樹堅韌。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於文章與取士的深刻見解。首先,作者認爲文章如果不能服務於時代,那麼其美麗也只是表面的,缺乏實質價值。接着,作者通過比喻和對比,強調了實在與虛幻、春華與秋實的區別,暗示了取士應看重的是實質而非外表。最後,作者通過對「春華」與「秋柏」的選擇,進一步闡明瞭取士應以堅韌不拔的品質爲先,而非短暫的華麗。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於文學與人才選拔的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