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祕書元丞杪秋憶終南舊居
高門有才子,能履古人蹤。
白社陶元亮,青雲阮仲容。
田園忽歸去,車馬杳難逢。
廢巷臨秋水,支頤向暮峯。
行魚避楊柳,驚鴨觸芙蓉。
石竇紅泉細,山橋紫菜重。
鳳雛終食竹,鶴侶暫巢鬆。
願接煙霞賞,羈離計不從。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杪鞦(miǎo qiū):鞦末。
- 高門:顯貴之家。
- 白社:隱士的居所。
- 陶元亮:即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隱士、文學家。
- 青雲:比喻高官顯爵。
- 阮仲容:阮籍,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思想家,以放達不羈著稱。
- 田園:此処指隱居的生活。
- 車馬:指世俗的繁華和忙碌。
- 廢巷:荒廢的巷子。
- 支頤(zhī yí):以手托腮。
- 暮峰:傍晚的山峰。
- 石竇(shí dòu):山石間的洞穴。
- 紅泉:指山泉因巖石的紅色而顯得紅潤。
- 山橋:山間的橋梁。
- 紫菜:一種水生植物,此処可能指山間的某種植物。
- 鳳雛(fèng chú):小鳳凰,比喻英俊少年。
- 鶴侶(hè lǚ):鶴的伴侶,比喻隱士或高人。
- 菸霞:指山水之間的美景,也常用來比喻隱居生活。
- 羈離(jī lí):離鄕背井,流浪在外。
繙譯
顯貴之家有才子,他追隨古人的足跡。 如同白社中的陶淵明,又似青雲上的阮籍。 他突然歸隱田園,世俗的車馬難以再遇。 荒廢的巷子臨近鞦水,他以手托腮對著傍晚的山峰。 遊魚避開楊柳的倒影,驚起的鴨子觸碰著芙蓉。 山石間的洞穴流出紅潤的泉水,山橋旁紫菜茂盛。 小鳳凰終將食竹,鶴的伴侶暫時棲息在松樹上。 願意接受這山水間的美景,但離鄕背井的計劃卻未能如願。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才子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現實世界的疏離感。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如“廢巷臨鞦水”、“石竇紅泉細”,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同時,通過對比“高門”與“白社”,“車馬”與“田園”,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繁華的厭倦和對隱逸生活的渴望。詩的最後,雖然表達了對山水美景的曏往,但也透露出詩人因現實束縛而無法實現隱居夢想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反思。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