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氏隱居二首其二

· 杜甫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拼音

注釋

鱣:即鱣鮪(zhān wěi),一種鯉魚。 發(bō)發:衆多貌。 亦說像魚躍聲。 鹿呦呦:“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並見《毛詩》。 杜酒:即杜康酒。 張梨:見《閒居賦》“張公大谷之梨”。

賞析

原作共兩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識張君時作,形容他的爲人。這是第二首,大約跟張氏已很相熟了,所以開首便道“之子時相見”,《杜詩鏡銓》以爲“當是數至後再題”,《杜詩詳註》以爲“往來非一度矣”,皆是。 雖是一首應酬之作,卻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與風趣。這首詩直說與用典雙管齊下。直說與用典是古詩常用的兩種表現方法,如不能分辨,詩意便不明白。在這裏卻兩兩密合。假如當作直說看,那簡直接近白話;假如當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謂無一句無來歷。但這是形跡,杜詩往往如此,不足爲奇。它能夠有風趣,方是真正的難得。 如“之子”翻成白話當說“這人”或“這位先生”,但“之子”卻見《毛詩》。第三句,池中鯉魚很多,游來游去;第四句鹿在那邊吃草呦呦地叫;但“鱣(zhān)鮪發發(bō)”,“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並見《毛詩》。用經典成語每苦迂腐板重,在這兒卻一點也不覺得,故前人評:“三四驅遣六藝卻極清秀。”而且鹿鳴原詩有宴樂嘉賓之意,所以這第四句雖寫實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啓下了。 “杜酒”一聯,幾乎口語體,偏又用典故來貼切賓主的姓。杜康是創制秫酒的人。“張公大谷之梨”,見潘岳《閒居賦》。他說,酒本是我們杜家的,卻偏偏勞您來勸我;梨本是你們張府上的,自然在園中邊摘邊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這般巧,顯出主人的情重來,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說得這樣輕靈自然。《杜詩鏡銓》說:“巧對,蘊藉不覺。”慰藉不覺正是風趣的一種銓表。 詩還用透過一層的寫法。文章必須密合當時的實感,這原是通例。但這個現實性卻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爲佳。在這裏即超過,超過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現得非常圓滿,也就是進一步合乎現實了。這詩末聯“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險,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彷彿盲人瞎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發愁之理;所以這詩末句實在該當作“歸醉每應愁”的,但他偏不說“應愁”,顛倒說“無愁”。究竟“應愁”符合現實呢,還是“無愁”符合現實?我們該說“應愁”是實;我們更應該知道“無愁”雖非實感,卻能進一步地表現這主題──主人情重,客人致謝,賓主極歡。 在這情景下,那麼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須說“無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個比較自然合理的解釋,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給否決了。《杜詩集評》引李天生說:“末二句謂與張深契,故醉歸忘山路之險,若雲醉而不知,則淺矣。”李氏的話是很對的。杜甫正要借這該愁而不愁來表示他對主人的傾倒和感謝,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個酒糊塗,那詩意全失,不僅殺風景而已。又這一句結出首聯的意思來,“邀人晚興留”是這詩裏主要的句子。(俞平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之子:這個人,指張氏。
  • 晚興:晚間的興致。
  • 霽潭:雨後天晴的池塘。
  • 鱣發發:鱣(zhān),一種魚;發發(bō bō),形容魚跳躍的聲音。
  • 鹿呦呦:呦呦(yōu yōu),鹿鳴聲。
  • 杜酒:指自家釀的酒。
  • 張梨:指張氏家的梨。
  • 歸醉:醉酒歸去。

翻譯

這位張氏,我時常與他相見,他總是邀請我留下享受晚間的興致。雨後天晴的池塘裏,魚兒跳躍發出聲響,春天的草地上,鹿兒歡快地鳴叫。他家的酒特別醇厚,總是熱情地勸我品嚐,而他家的梨子,甜美得無需外求。雖然前方的山路險峻,但每次醉酒歸去,我總是無憂無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與張氏的深厚友情及張氏隱居生活的美好。詩中通過「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生動地描繪了自然景色的和諧與生機,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後兩句「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則巧妙地以酒和梨爲媒介,表達了張氏的熱情好客和生活的自給自足。最後一句「歸醉每無愁」則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生活的滿足和無憂無慮的心態。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