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

· 杜甫
故人何寂寞,今我獨淒涼。 老去才難盡,秋來興甚長。 物情尤可見,辭客未能忘。 海內知名士,雲端各異方。 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 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 舉天悲富駱,近代惜盧王。 似爾官仍貴,前賢命可傷。 諸侯非棄擲,半刺已翱翔。 詩好幾時見,書成無信將。 男兒行處是,客子鬬身強。 羈旅推賢聖,沈綿抵咎殃。 三年猶瘧疾,一鬼不銷亡。 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 徒然潛隙地,有靦屢鮮妝。 何太龍鍾極,於今出處妨。 無錢居帝里,盡室在邊疆。 劉表雖遺恨,龐公至死藏。 心微傍魚鳥,肉瘦怯豺狼。 隴草蕭蕭白,洮雲片片黃。 彭門劒閣外,虢略鼎湖旁。 荆玉簪頭冷,巴箋染翰光。 烏麻蒸續曬,丹橘露應嘗。 豈異神仙宅,俱兼山水鄉。 竹齋燒藥竈,花嶼讀書牀。 更得清新否,遙知對屬忙。 舊宮寧改漢,淳俗本歸唐。 濟世宜公等,安貧亦士常。 蚩尤終戮辱,胡羯漫猖狂。 會待祅氛靜,論文暫裹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三十五使君適:高適,在兄弟中排行三十五,時任彭州刺史,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 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岑參,排行二十七,時任虢州長史。
  • 辭客:指以文辭著稱的人,這裏指高適、岑參。
  • 高岑殊緩步:高岑二人出衆不凡。:特別,出衆;緩步:從容徐行,喻人的不凡。
  • 沈鮑:南朝詩人沈約和鮑照,這裏用來比高適和岑參。
  • 意愜:心意滿足。
  • 混茫:廣闊無邊、迷茫的境界。
  • 富駱:唐代詩人富嘉謨與駱賓王。
  • 盧王:唐代詩人盧照鄰與王勃 。
  • 半刺:指州郡長官的輔佐之官,這裏代指岑參(長史是副職)。
  • :傳送。
  • 沈綿:久病。
  • (miǎn):羞愧。
  • 龍鍾:形容衰老、行動不靈便的樣子 。
  • 出處:指出仕和退隱。
  • 荊玉:荊州出產的美玉。
  • 巴箋:巴地所產的紙。
  • 染翰:以筆蘸墨。
  • 對屬:指作詩時對句、屬對。
  • 蚩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這裏借指安史叛軍。
  • 胡羯:泛指西北少數民族,也指安祿山等叛軍。
  • 祅(yāo)氛:不祥之氣,指戰亂。

翻譯

老朋友你爲何如此寂寞,如今我也獨自感到淒涼。人老了才華卻難以耗盡,秋天來了興致愈發深長。人間萬物的情理尚可見到,而我對你們這些辭客始終難忘。天下聞名的賢士啊,如今都分散在天涯各方。高岑二位才華出衆從容不凡,可比肩沈約鮑照一同前往。你們創作時心意暢快文思飛動,終篇意境與蒼茫天地相連。可悲嘆富駱的命運,也惋惜近代盧王的遭遇。像你們官職雖顯貴,但前代賢才命運實在令人感傷。地方大員並非棄纔不用,岑參你身爲輔佐也已能有所作爲。你的好詩何時才能得見,書信寫成也沒可靠之人傳送。好男兒志在四方,漂泊遊子憑藉自身頑強生活。漂泊中常推許賢聖,我久病纏身遭受諸多禍殃。三年來瘧疾反覆,彷彿有鬼作祟不消散。瘧疾隔日發作抽取我的脂髓,寒冷時彷彿抱着雪霜。我只能徒然躲在陰暗角落,面對鮮妍妝容常感羞愧。爲何如此衰老龍鍾,至今出處皆受妨礙。沒錢住在京城,全家都在偏遠邊疆。劉表雖有遺恨,而龐德公卻至死隱居山林。我心性微薄只能親近魚鳥,身體瘦弱害怕豺狼。隴地的草蕭瑟變白,洮水上的雲一片金黃。你高適在彭州遠離劍閣,岑參在虢略靠近鼎湖。荊州美玉簪在頭上寒意陣陣,巴地紙張書寫翰墨生輝。當地烏麻蒸曬,丹橘應該嚐嚐。那裏宛如神仙居住之所,又兼具山水美景。有竹齋設燒藥的爐竈,在花嶼安置讀書的牀。不知你們能否創作出更清新之作,遙想你們正忙於吟詩屬對。舊有的宮殿應仍如漢朝風貌,淳樸風俗本就屬於大唐。濟世這樣的重任應當由你們承擔,安於貧困也是讀書人的常態。叛軍最終會受到懲罰,暫時猖狂又能怎樣。等到戰亂平息,我帶上乾糧與你們一起論文講學。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寫給友人高適與岑參的贈詩。開篇杜甫以自身的淒涼寂寞引出對友人的思念,流露出老友分散天涯的悵惘。詩中高度評價了高岑的才華,將他們比作沈約、鮑照,稱讚他們詩歌的意境與水平。詩人回顧古代賢士如盧王、富駱的命運,感慨即使如高岑這般爲官顯貴,也難脫命運無常之感,從而表達對前賢命運的哀傷。他又談及自己的困境,如久病纏身、生活貧困,全家漂泊於邊疆。同時,詩裏描述了彭州、虢州當地的風光物產,充滿嚮往之情,殷切詢問友人的創作情況。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平定叛亂的信心,以及期待與友人們戰後相聚論文講學的願望。整首詩內容豐富,情感真摯複雜,既展現了對友情的珍視、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又蘊含着對國家局勢的憂慮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是杜甫沉鬱頓挫詩風的典型之作 。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