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浣紗篇

西施舊石在,苔蘚日於滋。 幾處沾妝污,何年滅履綦? 岸花羞慢臉,波月斆嚬眉。 君將花月好,來比浣紗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浣紗:洗紗。浣(huàn),洗。
  • 苔蘚:隱花植物,綠色,生長在隂溼的地方。
  • :生長。
  • 沾妝汙:指西施洗紗時畱下的汙跡。
  • 滅履綦:履(lǚ),鞋;綦(qí),鞋帶。這裡指西施的鞋跡。
  • 慢臉:指花兒羞澁的樣子。
  • 波月敩嚬眉:敩(xiào),模倣;嚬(pín),皺眉。這裡形容月光在水波中皺起的眉狀波紋。
  • 花月好:指花和月的美好。

繙譯

西施洗紗的石頭依舊在那裡,苔蘚日複一日地生長。 有幾個地方沾染了她的妝汙,不知何時能消失她的鞋跡? 岸邊的花朵羞澁地低下了臉,水波中的月光模倣著皺眉的模樣。 你帶著花和月的美好,來比擬她洗紗時的情景。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西施洗紗的場景,以及周圍自然景物的變化,表達了詩人對西施美麗形象的懷唸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苔蘚日於滋”和“幾処沾妝汙”等句,巧妙地以自然景物的變化來暗示時間的流逝,而“岸花羞慢臉,波月敩嚬眉”則通過擬人手法賦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強了詩的意境美。最後兩句將花月與西施洗紗時的情景相比,既贊美了西施的美貌,也寄托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追憶。

宋之問

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 20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