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於欣校書見貽

能□得從軍,清嬴□□□。 綺羅徒滿目,山水不離心。 暫別愁花老,相思倚竹陰。 家貧無以養,未可話抽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答謝。
  • 校書:古代官名,負責校對書籍。
  • 見貽:贈送。
  • 能□得從軍:此處缺失字,意爲有能力去從軍。
  • 清嬴:清瘦。
  • □□□:此處缺失三字。
  • 綺羅:華麗的絲織品,這裏指富貴生活。
  • 暫別:短暫的離別。
  • 愁花老:比喻因離別而感到憂愁,如同花兒凋謝。
  • 相思:思念之情。
  • 倚竹陰:依靠在竹林的陰涼處,形容孤獨寂寞。
  • 家貧:家庭貧窮。
  • 無以養:沒有足夠的財力來供養。
  • 未可話抽簪:抽簪,指隱居。意爲因爲家貧,還不能談論隱居之事。

翻譯

答謝於欣校書贈送的詩,我雖有能力從軍,卻顯得清瘦。 眼前盡是華麗的富貴景象,但我的心卻始終嚮往山水之間。 短暫的離別讓我如同凋謝的花兒般憂愁,思念之情讓我孤獨地依靠在竹林的陰涼處。 家境貧寒,無法供養家人,因此還不能談論隱居之事。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以及因家貧而無法實現隱居之願的無奈。詩中通過對比富貴生活與山水之樂,突顯了作者內心的嚮往和現實的矛盾。末句「家貧無以養,未可話抽簪」深刻反映了作者因經濟困難而無法追求理想生活的現實困境,體現了作者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

朱慶餘

朱慶餘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名可久,字慶餘,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唐代詩人。寶曆二年(826)進士,官至祕書省校書郎,見《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全唐詩》存其詩兩卷。曾作《閨意獻張水部》作爲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據說張籍讀後大爲讚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於是朱慶餘聲名大震。 ► 1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