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物

· 杜甫
曾爲掾吏趨三輔,憶在潼關詩興多。 巫峽忽如瞻華嶽,蜀江猶似見黃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經春長薜蘿。 形勝有餘風土惡,幾時回首一高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掾吏(yuàn lì):古代官府中的屬員。
  • 三輔:漢代指長安附近的三個地區,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 潼關: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是古代重要的關隘。
  •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位於今重慶市與湖北省交界處。
  • 華嶽:指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是中國五嶽之一。
  • 蜀江:指流經四川的長江。
  • 黃河:中國的第二長河,流經多個省份。
  • 衾枕(qīn zhěn):被子和枕頭。
  • 薜蘿(bì luó):一種植物,這裏指山中的藤蔓植物。
  • 形勝:地理形勢優越。
  • 風土:地方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

翻譯

曾經作爲官府的屬員奔走於三輔之地,回憶起在潼關時詩興大發。 巫峽的景色忽然間讓我想起了華山,蜀江的水流彷彿又見到了黃河。 在船中生病,不得不移動被褥和枕頭,洞口經過春天,長滿了薜蘿。 這裏的地理形勢雖然優越,但風土人情卻讓人不快,何時才能回首,放聲高歌。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流寓四川時所作,通過對過往經歷的回憶和對當前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現實環境的不滿。詩中「巫峽忽如瞻華嶽,蜀江猶似見黃河」巧妙地將四川的景色與中原的華山、黃河相聯繫,展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後兩句則抒發了對當地風土人情的失望,以及對未來的期待和嚮往。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體現了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和深沉內斂。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