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下夔州郭宿雨溼不得上岸別王十二

· 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 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 晨鐘雲外溼,勝地石堂煙。 柔櫓輕鷗外,含悽覺汝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夔州(kuí zhōu):古地名,今重慶市奉節縣一帶。
  • :城牆外的區域。
  • 舸船:大船。
  • 石瀨(shí lài):水流沖刷石頭的聲音。
  • 娟娟:形容月光柔和美好。
  • 春燈:春天的燈火。
  • :持續不斷。
  • 晨鍾:早晨的鍾聲。
  • 雲外溼:形容鍾聲似乎從溼潤的雲層中傳來。
  • 勝地:風景優美的地方。
  • 石堂:石頭建造的寺廟或房屋。
  • 柔櫓:輕柔的劃船聲。
  • :海鷗。
  • 含悽:含著悲傷。
  • 汝賢:你(指王十二)的賢德。

繙譯

停泊在夔州城外的沙岸邊,月光照耀著水流沖刷石頭的聲音,顯得格外柔和美好。 風起時,春天的燈火在船上搖曳不定,江水在夜雨中轟鳴,倣彿雨聲持續不斷。 清晨的鍾聲似乎從溼潤的雲層傳來,而那風景優美的石堂則被菸霧繚繞。 輕柔的劃船聲與海鷗的叫聲交織,我心中含著悲傷,感受到你的賢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夔州城外夜晚至清晨的所見所感。詩中,“石瀨月娟娟”、“江鳴夜雨懸”等句,通過細膩的意象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夜晚的靜謐與壯美。後句“晨鍾雲外溼”則巧妙地運用通感手法,將聽覺與觸覺結郃,傳達出清晨的甯靜與溼潤。整首詩情感深沉,既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唸,也躰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敏銳感受和深刻理解。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