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遊江東

· 李端
江上花開盡,南行見杪春。 鳥聲悲古木,雲影入通津。 返景斜連草,回潮暗動蘋。 謝公今在郡,應喜得詩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杪春(miǎo chūn):指春末。
  • 通津:指重要的渡口。
  • 返景:指夕陽的餘暉。
  • (pín):一種水生植物,即浮萍。

繙譯

江上的花兒已經開盡,你南行時將見到春末的景色。 鳥兒的叫聲在古老的樹木間顯得悲傷,雲影映入重要的渡口。 夕陽的餘暉斜斜地灑在草地上,廻潮時暗暗地觸動了水麪的浮萍。 謝公現在正治理著這個郡,他應該會高興地迎接你這位詩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江上春末的景色,通過“鳥聲悲古木”和“雲影入通津”等意象,傳達出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對友人南行的不捨。詩中“返景斜連草,廻潮暗動蘋”以細膩的筆觸勾畫出夕陽與潮水的動態美,增添了詩意的深度。結尾提到“謝公今在郡,應喜得詩人”,既表達了對友人才華的贊賞,也寄托了對友人旅途的美好祝願。

李端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