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仇仁父晚秋雜興三首

身共賓鴻遠,心同野鶴孤。 謀生知我拙,學稼任兒愚。 北望空思汴,南遊未厭吳。 餐須問藜藿,興不在蓴鱸。
拼音

所属合集

#九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依照別人詩作的原韻去作詩。
  • 仇仁父:人名,詩人的朋友。
  • 鮮于樞:元代詩人,字子駿,號東籬。
  • 賓鴻:指遷徙的候鳥,如鴻雁。
  • 野鶴:野生的鶴,常用來比喻隱逸或自由自在的生活。
  • 學稼:學習農耕。
  • :指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古時爲宋朝的都城。
  • :指江南地區,古時吳國的所在地。
  • 藜藿:指野菜,比喻粗劣的食物。
  • 蓴鱸:蓴菜和鱸魚,常用來指代江南的美食,也比喻思鄉之情。

翻譯

我與遷徙的鴻雁一同遠行,心中卻如同孤寂的野鶴。 我深知自己謀生的手段笨拙,學習農耕也只能任由孩子們愚鈍。 北望時,心中空空思念着汴京;南遊時,卻未曾厭倦吳地的風光。 飲食只需詢問是否有野菜,而我的興致並不在於蓴菜和鱸魚。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鮮于樞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詩中,「身共賓鴻遠」與「心同野鶴孤」形成對比,既展現了詩人漂泊的生活狀態,又透露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超脫。後兩句則通過對比北望汴京的思念與南遊吳地的未厭,以及對粗茶淡飯的滿足和對蓴鱸之思的淡漠,進一步體現了詩人對物質生活的超然態度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嚮往自然的生活哲學。

鮮于樞

鮮于樞

元大都人,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又號西溪子、寄直道人。世祖時曾官兩浙轉運使經歷。辭歸,居錢塘西溪,築困學齋。起爲江浙行省都事,後以太常寺典簿致仕。善詩文,工書畫。尤工草書,酒酣吟詩作字,奇態橫生,趙孟頫極推重之。有《困學齋雜錄》、《困學齋詩集》。 ► 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