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關再別屠使君次來韻

· 徐熥
萬里沅陵楚水隈,一麾今出越王臺。 當筵客盡留詩別,臥轍人多掩淚回。 津汎神龍悲劍去,峯過回雁望書裁。 九疑漸近三山遠,何處登臨屐再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淵關: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邊遠之地。
  • 屠使君:指屠隆,明代文人,曾任官職。
  • 次來韻:按照前詩的韻腳作詩。
  • 沅陵:地名,今湖南省沅陵縣。
  • 楚水隈:楚地的河流彎曲處。
  • 一麾:一面旌旗,指官員出行的儀仗。
  • 越王臺: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市,相傳爲越王勾踐所建。
  • 臥轍:指百姓攔路挽留官員。
  • 津汎:渡口。
  • 神龍:指神話中的龍,這裏可能指渡口的神龍傳說。
  • 回雁:指回雁峯,在今湖南省衡陽市,相傳雁南飛至此而回。
  • 九疑: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
  • 三山:指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木屐,古人穿的一種鞋。

翻譯

萬里之外的沅陵,楚水蜿蜒曲折, 你手持旌旗,今日離開越王臺。 宴席上的賓客都留下詩篇作別, 百姓們攔路挽留,掩面而泣。 渡口的神龍似乎在悲嘆劍的離去, 回雁峯過,期盼着書信的到來。 九嶷山漸近,三山仙境卻遙遠, 不知何時再能與你一同登高望遠。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深情和不捨。詩中通過描繪沅陵、楚水、越王臺等地理景觀,營造出一種遙遠而悽美的意境。臥轍人多掩淚回,生動地描繪了百姓對友人的依依不捨。後兩句則通過神龍、回雁等意象,寄託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徐熥

明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並有才名,然?以博學稱,熥則以詞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