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道中

蜀道難從昔,鄖山不易哉。 分峨雲作戍,如灩雪成堆。 忽頫龍宮迫,俄驚鳥道開。 旌旗從地涌,鼓吹薄巖回。 無虎心時動,非猿響亦哀。 脅肩峯岝崿,齧履浪喧豗。 麇子甘從徙,鄖公肯再來。 俱言叱馭好,未有鑿空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鄖陽:古地名,今湖北省鄖縣。
  • 蜀道:指古代由四川通往陝西的道路,以險峻著稱。
  • 鄖山:指鄖陽一帶的山脈。
  • 峨雲:高聳入雲的山峯。
  • 灩雪:波光閃爍的雪景。
  • (fǔ):低頭。
  • 龍宮:神話中龍王的宮殿,此處比喻深邃的山谷。
  • 鳥道:形容險峻狹窄的山路,只有鳥兒才能飛過。
  • 旌旗:古代軍隊的旗幟。
  • 鼓吹:古代軍樂,此處指軍隊的聲響。
  • 脅肩:形容山峯陡峭,彷彿要壓下來。
  • 岝崿(zuò è):山峯高聳的樣子。
  • 齧履:形容山路崎嶇,行走艱難。
  • 喧豗(huī):水流聲。
  • 麇子:小鹿。
  • 鄖公:指鄖陽的地方官員。
  • 叱馭:駕馭馬車。
  • 鑿空:開鑿山洞或隧道。

翻譯

蜀道自古以來就以難行著稱,而鄖陽的山路也同樣不易。山峯高聳入雲,彷彿是分隔開的峨眉山雲霧繚繞,而雪景則波光閃爍,如同堆積的雪堆。突然低頭,感覺龍宮般的深谷近在咫尺,又忽然驚覺鳥兒才能飛過的險峻山路已經展開。軍隊的旗幟彷彿從地面涌出,軍樂聲在岩石間迴盪。沒有老虎出現,心中卻時常感到不安,不是猿猴的叫聲也讓人感到悲哀。山峯陡峭,彷彿要壓下來,山路崎嶇,行走艱難,水流聲喧鬧。小鹿甘願跟隨遷徙,鄖陽的官員是否願意再來。大家都說駕馭馬車好,但沒有開鑿山洞的才能。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鄖陽道中的艱險景象,通過對比蜀道的難行,突出了鄖山的不易。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峨雲」、「灩雪」等,形象地展現了山路的險峻和自然景觀的壯美。同時,通過對軍隊行進場景的描寫,增添了詩中的動感。最後,通過對「叱馭」和「鑿空」的對比,表達了對於克服自然障礙的艱難和對於開拓精神的讚美。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詩人王世貞對於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深刻感悟。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