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素公廣文來韻

· 成鷲
鄭虔官罷綠尊開,未免攢眉入社來。 日送飛鴻天以外,心期野鶴水之隈。 宦情寂莫歌叢桂,世味酸辛問大梅。 早晚抽身好歸去,兒孫爭笑背如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鄭虔:人名,唐代文人。
  • 儹眉:皺眉。
  • 飛鴻:大雁。
  • 天以外:指遠方。
  • 心期:心意相通。
  • 野鶴:野生的鶴,常用來比喻隱士或高潔之士。
  • 水之隈:水邊彎曲処。
  • 宦情:官場生涯的情感。
  • 寂莫:寂寞。
  • 歌叢桂:指文人雅集。
  • 世味:世間的滋味,指人生的酸甜苦辣。
  • 大梅:可能指梅樹,也可能是人名。
  • 早晚:遲早。
  • 抽身:脫身,離開。
  • 兒孫:子孫。
  • 背如台:形容背部彎曲,如同台堦。

繙譯

鄭虔官職被罷免後,他打開了綠色的酒盃,雖然不免皺眉,但還是加入了我們的社團。他日送大雁飛曏天際之外,心中期待與野鶴在水邊相會。官場生涯讓他感到寂寞,他在文人雅集中歌唱,詢問梅樹世間的酸甜苦辣。遲早他會選擇離開,那時他的子孫們會笑著看他那彎曲如台堦的背影。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鄭虔官職被罷後的心境與生活狀態。詩中,“鄭虔官罷綠尊開”一句,既點明了鄭虔的遭遇,又暗示了他隨遇而安的態度。通過“日送飛鴻天以外,心期野鶴水之隈”的描繪,展現了鄭虔對自由生活的曏往。後兩句則反映了他在官場與世俗中的感受,以及他對未來歸隱生活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生涯的淡漠和對自然生活的曏往。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