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化城院:佛教寺院名。
- 覺闍黎:指已故的高僧。
- 桑榆:指日落時餘光所在處,比喻晚年。
- 雙樹:指佛教中的娑羅雙樹,象徵佛陀的涅槃。
- 物外:世俗之外,超脫塵世。
- 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比喻人生如夢。
- 人境:人間世界。
- 驅烏:比喻驅除煩惱。
- 三禪定:佛教中的第三禪定,代表深層次的冥想狀態。
- 大廈:比喻佛教的教義或寺院。
- 一木扶:比喻微小的力量。
- 夙願:長久以來的願望。
- 天湖:指寺院周圍的自然環境。
翻譯
故山的斜陽逼近桑榆,象徵佛陀涅槃的雙樹凋零,鶴影孤單。 超脫塵世的老僧已如夢蝶般逝去,眼前的人間世界,半數煩惱已被驅除。 化城院的高僧已進入深層次的冥想狀態,而佛教的宏大教義,誰又能以微小的力量支撐? 長久以來的願望未能實現,心事未了,重遊此地時,應記得這片舊時的天湖。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已故高僧的懷念以及對佛教教義和寺院未來的憂慮。詩中運用了豐富的佛教意象,如「雙樹」、「化城」、「三禪定」等,展現了詩人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同時,通過「夢蝶」、「驅烏」等比喻,傳達了人生如夢、超脫塵世的哲理。最後,詩人表達了對未了心願的遺憾和對重遊舊地的期待,情感深沉,意境悠遠。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
成鷲的其他作品
- 《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 —— [ 明 ] 成鷲
- 《 廣州江樓阻雪荅家峻山峋山 》 —— [ 明 ] 成鷲
- 《 故友樑騰虎困死朱崖,就地藁葬。九月登高望遠,悽然有存亡之感 》 —— [ 明 ] 成鷲
- 《 馬山雜詠三十韻 》 —— [ 明 ] 成鷲
- 《 李廣文斗山謁選北行舟過大通賦詩留別並出丹霞題詠見示用韻贈行 》 —— [ 明 ] 成鷲
- 《 客珠崖懷羅浮寄山中諸子三十韻 》 —— [ 明 ] 成鷲
- 《 青洲島 》 —— [ 明 ] 成鷲
- 《 遊雲窩贈中介大師 》 —— [ 明 ] 成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