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鄒生邀黃思立諸公遊高梁橋即事
柳帶括晴空,寒鏡開清潭。
長眉三十里,波底見行驂。
雕弓簇小豎,茜衫逐冶男。
西山如螺髻,萬黛滴僧藍。
長歌吹細縷,酒氣成煙嵐。
鳧母出窺人,茭蒲綠鬋鬖。
時聞惠連語,蒼翠似江南。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柳帶:柳條。
- 寒鏡:比喻清澈的湖水。
- 長眉:比喻長長的柳條。
- 行驂:指行走的馬車。
- 雕弓:裝飾華麗的弓。
- 小竪:年輕的僕人。
- 茜衫:紅色的衣服。
- 冶男:打扮時髦的男子。
- 螺髻:像螺殼一樣的發髻,這裡比喻西山的形狀。
- 僧藍:僧人的藍色衣服,這裡指山色。
- 吹細縷:吹奏細小的樂器。
- 菸嵐:山中的霧氣。
- 鳧母:母鴨。
- 茭蒲:一種水生植物。
- 鬋鬖:頭發散亂的樣子。
- 惠連:人名,可能是指朋友。
繙譯
柳條像帶子一樣劃過晴朗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如同一麪寒涼的鏡子。長長的柳條倣彿三十裡長,波底可以看見行走的馬車。裝飾華麗的弓被年輕的僕人簇擁,穿著紅色衣服的時髦男子追逐著。西山像螺殼一樣的發髻,萬點綠色滴落在僧人的藍色衣服上。長長的歌聲吹奏著細小的樂器,酒氣化作山中的霧氣。母鴨出來窺眡人,茭蒲的綠色頭發散亂。不時聽到朋友惠連的話語,蒼翠的景色似江南。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暮春時節在高梁橋遊玩的景象,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自然美景和遊人的活動。詩中“柳帶括晴空,寒鏡開清潭”以柳條和湖水爲切入點,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甯靜而明媚的春日畫卷。後文通過對人物和山色的描繪,進一步豐富了場景的層次感和生動性。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生活的享受。
袁宗道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爲白蘇齋。爲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