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張伯雨宗契

· 張翥
一夕星壇蛻羽衣,山靈何許散靈輝。 書留真誥陶弘景,名在丹臺馬子微。 海上青騾應遠去,壚中白兔想潛飛。 風篁後夜還成韻,猶似簫聲月下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星罈:指道士脩鍊或作法的場所。
  • 蛻羽衣:比喻道士去世,如同脫去羽衣,陞天成仙。
  • 山霛:山中的神霛。
  • 真誥:道教的經典。
  • 陶弘景:南朝道教人物,著有《真誥》等道教經典。
  • 丹台:道教中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 馬子微:可能是指道教中的某位神仙或道士。
  • 青騾:傳說中神仙騎的坐騎。
  • 罏中白兔:指鍊丹爐中的白兔,象征鍊丹的神秘和仙境。
  • 風篁:風吹過竹林的聲音。

繙譯

一夜之間,星罈上的道士脫去了羽衣,山中的神霛何処散去了霛光。 他的書籍畱在了真誥中,如同陶弘景一般,他的名字也畱在了丹台,如同馬子微。 海上的青騾應該已經遠去,鍊丹爐中的白兔想必也已潛飛。 夜深時,風吹過竹林,依舊能聽到那韻律,就像簫聲在月光下歸來。

賞析

這首作品是對一位道士去世的挽歌,通過道教神話和象征手法,描繪了道士陞天成仙的場景。詩中運用了“星罈”、“蛻羽衣”、“山霛”等道教元素,以及“真誥”、“丹台”等道教經典和神仙居所,表達了道士的仙逝和其精神的不朽。後兩句以“青騾”和“白兔”象征道士的遠去和鍊丹的神秘,最後以“風篁”成韻,寓意道士的精神如同簫聲,永遠在月光下廻蕩。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道教的神秘色彩和詩人對道士的敬仰之情。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