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嶼

· 張翥
飛舸鯨濤渡渺冥,祠光壇上夜如星。 蛟龍筍簴縣金石,雲霧衣裳集殿庭。 萬里使軺遊冠絕,千秋海甸仰英靈。 乘槎欲借天風便,彷佛神山一發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湄洲嶼:位於中國福建省莆田市東南部,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
  • 飛舸:快速行駛的船隻。
  • 鯨濤:形容海浪如鯨魚般巨大。
  • 渺冥:遙遠而模糊的地方。
  • 祠光:祠堂中的燈光。
  • :祭祀用的平臺。
  • 蛟龍:傳說中的水中神獸。
  • 筍簴:懸掛鐘磬的木架。
  • 金石:指鐘磬等樂器。
  • 使軺:使者的車。
  • 乘槎:乘坐竹筏或木筏。
  • 天風:強勁的風。
  • 神山:神話中的仙山。

翻譯

快速行駛的船隻在波濤如鯨的海面上穿越遙遠的模糊之地,祠堂的燈光在夜晚的祭壇上閃爍如星。 懸掛着鐘磬的木架上,蛟龍的形象栩栩如生,雲霧般的衣裳在殿庭中聚集。 萬里之外的使者車駕來到這裏,千秋之後這片海島依然仰望着英靈。 想要藉助天風的便利乘坐竹筏,彷彿能看到遠處神山的一抹青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湄洲嶼的神祕與莊嚴,通過「飛舸鯨濤」、「祠光壇上」等意象展現了海上的壯闊與夜間的神祕。詩中「蛟龍筍簴」、「雲霧衣裳」等詞句,巧妙地融合了神話元素與現實場景,增強了詩歌的神祕色彩。結尾的「乘槎欲借天風便,彷佛神山一發青」則表達了詩人對遠方的嚮往和對神祕事物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媽祖文化的敬仰與讚美。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