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真觀圖

· 楊載
欲學無爲道,來居小有天。 精神消物怪,采色變風煙。 恬憺知天德,虛無象帝先。 高風何特達,古蹟尚流傳。 地涉鴻荒表,山開混沌前。 谷幽疑鬼聚,峯巧類人鐫。 疊起三重閣,分流百道泉。 巖穿留虎跡,石冷逗蛟涎。 放浪曾無日,遨遊未有年。 古經披覽罷,毛骨爲醒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小有天:指道家所說的仙境。
  • 精神:這裏指人的心靈或意識。
  • 物怪:指自然界中的奇異現象或怪物。
  • 采色:指景物的色彩。
  • 風煙:風和煙霧,常用來形容景色的朦朧美。
  • 恬憺:平靜安詳。
  • 天德:指天道的德性,即自然界的規律和美德。
  • 虛無:道家哲學中的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狀態,無形無象。
  • 象帝先:指宇宙的創造者或主宰。
  • 鴻荒:指遠古時代,混沌未開的狀態。
  • 混沌:指宇宙形成前的模糊一團的狀態。
  • :雕刻。
  • 巖穿:岩石中穿過的洞穴。
  • 蛟涎:傳說中蛟龍的口水,常被認爲具有神奇的力量。
  • 放浪:放縱不羈,自由自在。
  • 遨遊:漫遊,遊歷。
  • 毛骨:指人的身體,這裏形容受到極大震撼。

翻譯

想要學習無爲之道,來到這仙境般的小有天。 心靈消除了對怪異事物的恐懼,景色的色彩也改變了風煙的朦朧。 平靜安詳中領悟到天道的德性,虛無之中彷彿見到了宇宙的創造者。 高潔的風範何其卓越,古老的遺蹟至今仍在流傳。 這地方位於遠古混沌未開的時代,山脈在混沌之前就已形成。 山谷幽深,疑似鬼怪聚集,山峯巧妙,彷彿人工雕刻。 三層高的閣樓疊起,百道泉水分流。 岩石洞穴中留有虎的足跡,冷石上凝結着蛟龍的口水。 我曾無拘無束地放縱,漫遊四方,未有定年。 讀罷古經,整個人都清醒了,感受到極大的震撼。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對道家仙境的嚮往和對自然奇觀的讚歎。詩中,「小有天」、「精神消物怪」等詞句展現了詩人對無爲而治、順應自然的道家哲學的追求。通過「采色變風煙」、「恬憺知天德」等表達,詩人傳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天道規律的領悟。後半部分則通過對古蹟的描述,展現了詩人對歷史的尊重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楊載

楊載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楊載先祖楊建爲浦城人,父楊潛,南宋諸生。楊載生於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喪父,徙居杭州,博涉羣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戶部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復科舉,登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歲。載以文名,自成一家,詩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楊仲弘詩》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