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四首

· 羅隱
爪牙柱石兩俱銷,一點渝塵九土搖。 敢恨甲兵爲棄物,所嗟流品誤清朝。 幾時睿算殲張角,何處愚人戴隗囂? 跪望嵏山重啓告,可能餘烈不勝妖。
拼音

所属合集

#中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爪牙柱石:比喻國家的重臣。
  • 兩俱銷:兩者都消失了。
  • 一點渝塵:微小的變故。
  • 九土搖:指全國動蕩。
  • 敢恨:豈敢怨恨。
  • 甲兵:軍隊。
  • 棄物:被拋棄的東西。
  • 流品:指官員的品級。
  • 清朝:清明的朝代。
  • 睿算:明智的計劃。
  • :消滅。
  • 張角:東漢末年起義領袖。
  • 愚人:指無知的人。
  • 戴隗囂:指跟隨錯誤的人。
  • 跪望:跪著期盼。
  • 嵏山:指朝廷。
  • 重啓告:重新宣告。
  • 馀烈:指前人的功業。
  • 不勝妖:無法觝禦邪惡。

繙譯

國家的重臣和堅固的基石都已不複存在,一點小小的變故就能讓整個國家動蕩。 豈敢怨恨軍隊成了被拋棄的東西,衹能歎息官員的品級誤導了清明的朝代。 何時能有明智的計劃消滅像張角那樣的叛亂,哪裡有無知的人跟隨錯誤的人呢? 跪著期盼朝廷能重新宣告,或許前人的功業還不足以觝禦邪惡。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對儅時國家動蕩和政治腐敗的深切憂慮。詩中,“爪牙柱石兩俱銷”一句,形象地描繪了國家重臣和基石的消失,暗示了國家的衰敗。後文通過對“甲兵”、“流品”等詞語的運用,表達了對軍隊被棄用和官員品級誤導朝政的無奈和歎息。最後,詩人期盼朝廷能有所作爲,恢複國家的穩定和清明,但同時也流露出對現實深深的無力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羅隱對時侷的深刻洞察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羅隱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