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謝道人白鬚

奼水仙鉛積許多,霜根欲茁可如何。 若教移去烏紗底,?買春煤二百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奼水仙鉛:指用於染黑鬚發的顏料。奼(chà):同「奼」,美麗。
  • 霜根:指白髮。
  • :生長。
  • 烏紗:古代官員戴的帽子,這裏指官職。
  • ?:同「拼」,捨棄。
  • 春煤:指用於化妝的黑色顏料。
  • :古代用於盛放化妝品的小容器。

翻譯

用了很多美麗的黑色顏料,白髮還是像霜一樣生長,這可怎麼辦呢?如果把這頂烏紗帽拿掉,我寧願用它換取二百個裝滿春煤的小螺。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白髮生長的無奈和對官職的不捨。詩中「奼水仙鉛」與「霜根」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詩人對白髮的無奈。後兩句則通過假設,表達了詩人對官職的留戀,寧願用官職去換取染髮顏料,也不願放棄官職,展現了詩人對官場的複雜情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