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日發桐城

· 陶安
邑人生悵怏,送別郭東門。 凍木知春早,晴風捲霧昏。 石橋分古道,野燒露新痕。 行處山農說,留聲到子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臘八日:農曆十二月初八,中國傳統節日。
  • 悵怏(chàng yàng):心情不愉快,憂鬱。
  • (juǎn):捲起。
  • 石橋:用石頭建造的橋樑。
  • 古道:古老的、歷史悠久的道路。
  • 野燒:野火,自然發生的火災。
  • :顯露,出現。
  • 新痕:新的痕跡,這裏指野火燒過的痕跡。
  • 山農:山區的農民。
  • 留聲:留下的話語或名聲。

翻譯

在臘八這一天,我從桐城出發,當地的人們心情憂鬱,在城東門外爲我送行。寒冷的樹木似乎預知春天的到來,晴朗的風捲起了迷霧,使得天空變得清晰。石橋橫跨在古老的道上,野火留下的新痕跡在田野中顯露。沿途的山農們談論着,他們的話語和名聲將會流傳給子孫後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臘八日離開桐城的情景,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離別時的深情和對未來的期待。詩中「凍木知春早」一句,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樹木以感知春天的能力,預示着新生與希望。後句「晴風捲霧昏」則進一步以天氣的變化象徵心情的轉變,從迷霧到晴朗,象徵着從憂鬱到明朗的心境。結尾處提到山農的話語將流傳給子孫,反映了作者對當地文化和人民情感的尊重與留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