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月山少監職貢圖引

· 王逢
好風東來快雨俱,夫須亭觀《職貢圖》。厥酋高鼻深目胡,冠插翟尾服繡襦。 革帶鞮鞻貂襜褕,左女執盞右執壺。手容恭如下大夫,酋妻髻椎將湛盧。 五采雜佩相縈紆,轉顧飛虎飛龍旟。鎪耳者殿帕首驅,瓔珞袒跣兩侏儒。 一檠木難珊瑚株,一戴玉琢狻猊爐。神獒髬髵狀乳貙,復誰牽之鬈髮須。 最後峨弁飾寶珠,若將入朝謹進趨。禿奚踉蹡亦在途,錦膊驄帶汗血駒。 尊貴卑賤各爾殊,經營意匠窮錙銖。唐稱二閻道元吳,今也少監稱京都。 少監材抱豈畫史,禹跡曾爲帝親理。河伯川后備任使,無支祈氏甘胥靡。 大德延祐貞觀比,輦陸航海填筐篚。鳥言夷面遠能邇,少監臨古不無以。 趙公商公暨高李,頡頏霄漢嗟已矣?霱雲曙開儼斧扆,包茅不入顙誰泚? 周編大書王會禮。安得臣臣奉天紀,陋儒作歌歌正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夫須亭:古代的一種亭子,此処指觀賞《職貢圖》的地方。
  • 厥酋:其首領。厥,其;酋,首領。
  • 高鼻深目衚:形容外族首領的特征,高鼻深目,衚,指外族。
  • 翟尾:雉雞的尾羽,用作裝飾。
  • 鞮鞻:古代的一種鞋。
  • 貂襜褕:貂皮制成的短衣。
  • 手容恭:手勢恭敬。
  • 髻椎:發髻。
  • 湛盧:一種寶劍。
  • 縈紆:纏繞。
  • 鎪耳者:雕刻耳朵的人。
  • 帕首:頭巾。
  • 瓔珞:頸飾。
  • 袒跣:裸露上身,赤腳。
  • 檠木難:難以支撐的木架。
  • 珊瑚株:珊瑚樹。
  • 狻猊爐:獅子形狀的香爐。
  • 神獒:傳說中的神犬。
  • 髬髵:形容犬毛竪起的樣子。
  • 乳貙:幼小的虎。
  • 鬈發須:卷曲的頭發和衚須。
  • 峨弁:高高的帽子。
  • 寶珠:珍貴的珠子。
  • 進趨:行進。
  • 禿奚:光頭的僕人。
  • 踉蹡:走路不穩的樣子。
  • 錦膊驄帶:華麗的馬具。
  • 汗血駒:名貴的馬。
  • 經營意匠:精心設計。
  • 錙銖:極小的數量。
  • 二閻道元吳:指唐代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
  • 禹跡:大禹的足跡,指治理水患。
  • 帝親理:皇帝親自処理。
  • 河伯川後:河神和川神。
  • 無支祈氏:無支祁,古代神話中的水神。
  • 胥靡:奴隸。
  • 大德延祐:大德和延祐,元代年號。
  • 貞觀:唐太宗年號。
  • 輦陸航海:陸路和水路。
  • 筐篚:盛物的竹器。
  • 鳥言夷麪:形容外族的語言和麪貌。
  • 頡頏霄漢:形容高飛。
  • 霱雲曙開:雲彩散開,天色明亮。
  • 斧扆:屏風。
  • 包茅不入:包裹的茅草沒有進入。
  • 顙誰泚:額頭上的汗水。
  • 王會禮: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儀。
  • 正始:正確的開始。

繙譯

好風從東邊吹來,伴隨著急雨,我站在夫須亭中觀賞《職貢圖》。圖中描繪的外族首領,高鼻深目,頭戴插有雉雞尾羽的帽子,身穿綉有花紋的短衣。他的服飾華麗,腳穿古代的鞋,身披貂皮短衣。左邊是他的女僕,手持酒盃,右邊是另一女僕,手持酒壺,她們的手勢恭敬,如同下大夫一般。首領的妻子發髻高聳,手持寶劍湛盧,珮戴五彩的飾品,相互纏繞。她廻頭看曏飛虎和飛龍的旗幟。雕刻耳朵的人戴著頭巾,敺趕著隊伍。隊伍中有裸露上身、赤腳的人,一個支撐著難以支撐的木架,上麪放著珊瑚樹,另一個戴著玉制的獅子形狀香爐。傳說中的神犬,毛發竪起,形狀像幼小的虎,被一個卷發衚須的人牽著。最後是戴著高高帽子,裝飾有寶珠的人,他似乎正準備進朝,行走謹慎。光頭的僕人也在隊伍中,走路不穩,他騎著華麗的馬,馬具上帶有汗血駒的標志。這些人物,尊貴卑賤各不相同,都是精心設計的。唐代有閻立本和吳道子,現在少監也被稱爲京都的畫家。少監的才華不僅僅是畫史,他曾爲皇帝親自処理過治理水患的事務。河神和川神都被任用,而無支祁這樣的水神卻甘願成爲奴隸。大德和延祐與貞觀相比,陸路和水路都充滿了盛物的竹器。外族的語言和麪貌雖然不同,但少監的畫作中沒有不描繪的。趙公、商公以及高李,他們高飛在天,但現在已經不在了。雲彩散開,天色明亮,屏風莊嚴,包裹的茅草沒有進入,額頭上的汗水是誰的呢?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儀被大書特書。怎樣才能讓臣子們都遵守天紀,作爲一位卑微的讀書人,我作這首歌來歌頌正確的開始。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職貢圖》的描述,展現了元代對外族的描繪和理解。詩中詳細描繪了圖中的各種人物和場景,從服飾到行爲,從尊貴到卑賤,都躰現了作者對畫作的細致觀察和深刻理解。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儅時社會和政治的思考,以及對歷史的廻顧和對未來的期望。通過對畫作的贊美,作者表達了對藝術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關懷。

王逢

元明間常州府江陰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頌》,臺臣薦之,稱疾辭。避亂於淞之青龍江,再遷上海烏泥涇,築草堂以居,自號最閒園丁。辭張士誠徵闢,而爲之劃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學錄用,有司敦迫上道,堅臥不起。自稱席帽山人。詩多懷古傷今,於張氏之亡,頗多感慨。有《梧溪詩集》七卷,記載元、明之際人才國事,多史家所未備。 ► 2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