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經黃名小品,一紙千明星。
曾讀大般若,細感肸蠁聽。
當時把齋中,方寸抱萬靈。
忽復入長安,蹴踏日月寧。
老方卻歸來,收拾可丁丁。
拂拭塵几案,開函就孤亭。
儒書難借索,僧籤饒芳馨。
驛驛不開手,鏗鏗聞異鈴。
得善如焚香,去惡如脫腥。
安得顏子耳,曾未如此聽。
聽之何有言,德教貴有形。
何言中國外,有國如海萍。
海萍國教異,天聲各泠泠。
安排未定時,心火競熒熒。
將如庶幾者,聲盡形元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黃經:指道教的經典。
- 大般若:指佛教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經典之一。
- 肸蠁(xī xiǎng):形容聲音細微而清晰。
- 方寸:指心。
- 丁丁:形容整理東西的聲音。
- 芳馨:芳香。
- 驛驛:連續不斷的樣子。
- 鏗鏗:形容鈴聲響亮。
- 顏子:指孔子弟子顏回,以其賢德著稱。
- 德教:道德教育。
- 海萍:海上的浮萍,比喻國家的飄搖不定。
- 泠泠:形容聲音清脆。
- 熒熒:形容火光微弱而明亮。
- 庶幾:也許可以,表示希望。
- 元冥:指深遠的境界。
翻譯
年老時我抱着佛腳,教我的妻子讀道教的經典。這些經典名爲小品,一張紙上彷彿有千顆明星閃爍。我曾經讀過佛教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細細感受那細微而清晰的聲音。那時我在齋戒中,心中懷抱着萬物的靈性。忽然我又回到長安,踏過平靜的日月。老來歸來,整理東西發出丁丁聲。拂去塵土,打開書函,坐在孤亭中。儒家的書籍難以借閱,僧人的簽文卻散發着芳香。連續不斷地閱讀,耳邊響起異樣的鈴聲。得到善知識如同焚香,去除惡習如同脫去腥味。真希望顏回的耳朵,能從未如此聆聽。聆聽之時何須言語,道德教育貴在有形。爲何在中國之外,還有國家如同海上的浮萍。海萍之國的教義各異,天聲各自清脆。安排尚未定時,心火競相微弱而明亮。希望能達到那深遠的境界,聲音盡,形體歸於元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孟郊晚年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他通過教導妻子讀經、自己研讀佛教經典,表達了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對道德教育的重視。詩中,「黃經」、「大般若」等詞語體現了詩人對宗教經典的尊重和理解。通過對比儒書與僧簽,詩人表達了對不同文化傳統的接納與尊重。最後,詩人通過對「海萍國」和「心火」的描繪,展現了對世界多元文化的認識和對內心平靜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超脫的宗教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