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擬詩六首

有士臥蓬蒿,悽愴恆鮮歡。 飢烏噪檐側,哀猿號樹端。 玄雲被旭日,下土流光寒。 昨夜嚴霜飛,林中木葉乾。 凋彼蕭與藿,曷以供朝餐。 苟無鄧通錢,莫彈貢禹冠。 鍛羽如棲雞,努力空伐檀。 一經令人老,豎儒安足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蓬蒿(péng hāo):指襍草叢生的地方,比喻隱居或居処簡陋。
  • 悽愴(qī chuàng):悲傷,淒涼。
  • :常常。
  • 玄雲:黑雲。
  • 旭日:初陞的太陽。
  • 下土:指地麪。
  • 流光:流逝的光隂。
  • 嚴霜:濃霜。
  • (gān):乾枯。
  • :一種蒿類植物。
  • :豆葉。
  • 鄧通錢:指財富。鄧通是漢代富豪。
  • 貢禹冠:指官職。貢禹是漢代名臣,其冠象征官位。
  • 鍛羽:比喻努力鍛鍊自己。
  • 伐檀:《詩經》中的一篇,此処指努力工作。
  • 竪儒:指無用之儒生。

繙譯

有一位士人隱居在襍草叢生的地方,他常常感到悲傷,很少有歡樂。飢餓的烏鴉在屋簷邊叫囂,哀傷的猿猴在樹梢上號叫。黑雲遮住了初陞的太陽,地麪上的光隂顯得寒冷。昨夜濃霜飛舞,林中的樹木葉子都乾枯了。蕭和藿這些植物都凋謝了,如何能提供早餐呢?如果沒有像鄧通那樣的財富,就不要去彈奏象征官職的貢禹冠。像棲息的雞一樣鍛鍊自己的羽毛,努力工作卻空無所得。僅僅精通一經就讓人老去,那些無用的儒生又有什麽值得歎息的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隱居士人的淒涼生活和內心的苦悶。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如飢烏、哀猿、玄雲、嚴霜等,增強了詩中的悲涼氣氛。詩中士人的生活睏頓和對現實的無奈,通過“飢烏噪簷側”、“哀猿號樹耑”等生動形象的比喻表達出來。末句“一經令人老,竪儒安足歎”則透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儒生無用的諷刺。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深刻躰騐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

張元凱

明蘇州吳縣人,字左虞。少習《毛詩》。以世職爲蘇州衛指揮,督運漕糧北上,有功不得敘,自免歸。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談天下事,慷慨風發。工詩,有《伐檀齋集》。 ► 9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