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樑彥國虜退後行經三河諸村落慨然見寄

戰後秋陰薊柳疏,憐君駐馬爲躊躇。 烽沉萬壘荒煙外,鬼哭千村野燒餘。 霜草有狐啼廢井,夕陽無鳥入殘墟。 防胡李牧須頻遣,莫更邊庭走檄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薊柳:指生長在薊地的柳樹,這裏泛指北方的柳樹。
  • 躊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 烽沉:烽火臺熄滅,表示戰爭結束。
  • :軍事防禦工事。
  • 野燒:戰火或戰後的焚燒。
  • 廢井:廢棄的井。
  • 殘墟:殘破的廢墟。
  • 防胡:防禦胡人(古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
  •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名將,以防禦匈奴聞名。
  • 邊庭:邊疆地區。
  • 走檄書:傳遞緊急文書。

翻譯

戰後的秋天,薊地的柳樹顯得稀疏,我憐惜你駐馬在此,猶豫不決。 烽火臺熄滅了,萬座軍事工事在荒煙之外,鬼魂哭泣聲在千村萬落,戰火餘燼中。 霜草間,廢井旁,狐狸哀啼;夕陽下,殘破的廢墟里,無鳥飛入。 爲了防禦胡人,李牧般的將領必須頻繁派遣,不要再讓邊疆地區傳遞緊急文書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爭後的淒涼景象,通過「薊柳疏」、「烽沉萬壘」、「鬼哭千村」等意象,深刻表達了戰亂帶來的破壞和人民的苦難。詩中「霜草有狐啼廢井,夕陽無鳥入殘墟」進一步以寓情於景的手法,抒發了對戰爭的深切悲憫。結尾提到「防胡李牧須頻遣」,則隱含了對國家邊防安全的關切和對英勇將領的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沉痛,反映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