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門獻俘侍班紀事

鹵簿初齊散曉煙,西山秋色鳳樓前。 歌成鳴鳥笙鏞間,禮定牽羊玉帛先。 曾憶肩遺經漢月,今來面縛望胡天。 藁街已近蠻夷邸,飛檄仍傳過九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鹵簿:古代帝王外出時在其前後的儀仗隊。
  • 鳳樓:宮內的樓閣,常指皇后所居之地。
  • 笙鏞:古代的兩種樂器,笙和鏞。
  • 牽羊:古代的一種投降儀式,表示臣服。
  • 玉帛:玉器和絲織品,古代常用於祭祀或作爲禮物。
  • 肩遺:指肩負着遺留下來的重任或使命。
  • 面縛:古代的一種投降方式,表示完全屈服。
  • 藁街:古代長安城內的一條街道,多用於安置外族俘虜。
  • 蠻夷邸:古代安置外族使節的館舍。
  • 飛檄:快速傳遞的軍令或文書。
  • 九邊:指明朝北方的九個邊防重鎮。

翻譯

清晨的煙霧剛剛散去,儀仗隊整齊地排列着,西山的秋色映照在皇宮的鳳樓前。 樂聲中鳥鳴與笙鏞交織,儀式上牽羊投降,玉帛先行,象徵着禮節的完成。 曾經肩負着遺留下來的重任在漢地的月光下,如今來到這裏,面對着胡人的天空,完全屈服。 藁街已經臨近安置外族的館舍,快速的軍令仍在傳遞,越過九個邊防重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宮廷中的一次盛大儀式,通過「鹵簿」、「鳳樓」、「笙鏞」等詞彙展現了皇家儀仗的莊嚴與華麗。詩中「牽羊」、「玉帛」等詞語體現了古代投降儀式的細節,而「肩遺」、「面縛」則表達了歷史的沉重與現實的屈服。結尾的「藁街」、「蠻夷邸」、「九邊」則勾勒出了邊疆的緊張氣氛和國家的邊防重任。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明代宮廷的盛況,也反映了邊疆的嚴峻形勢。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