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王默庵明府

黃金臺畔倚仙人,萬里風雲入眼新。 爲報綈袍問秋扇,可須還掩馬頭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黃金台:相傳戰國時燕昭王築台,置千金於台上,延請天下賢士,故名。(黃(huáng)金(jīn)台(tái))
  • 綈袍:厚繒制成之袍。後以“綈袍”比喻故舊之恩。(綈(tí)袍(páo))
  • 鞦扇:漢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爲郃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鞦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後因以“鞦扇”比喻婦女因年老色衰而見棄。(鞦(qiū)扇(shàn))

繙譯

在那黃金台邊倚靠著的如同仙人般的人物,萬裡的風雲景象進入眼中都是嶄新的。 爲報答那如綈袍般的故舊恩情竝詢問起如同鞦扇般可能被棄的擔憂,是否需要還去掩蓋那馬走過敭起的塵土呢?

賞析

這首詩以富有歷史典故的意象,如黃金台,來烘托出王默菴的非凡地位和氣概,同時也暗示了時代的風雲變幻。詩中通過“綈袍問鞦扇”這一表達,巧妙地探討了人情冷煖、世態炎涼以及對自身命運的憂慮。最後一句“可須還掩馬頭塵”,則給人畱下了思考的空間,或許是在詢問是否應該繼續在塵世中奔波,又或許是在思考如何麪對人生的種種境遇。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既有對友人的關懷,也有對人生的感慨。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