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淑人:古代婦女封號。
- 大祥:古代父母喪後兩週年的祭禮。
- 奠柩(jiù):指把祭品放在靈柩前祭奠。
- 忽忽: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 流光:指光陰,歲月。
- 合:應該。
- 愁中:憂愁之中。
- 六旬:六十歲,此處指作者處於六十歲這個年齡段,亦泛指六十天。
- 五鼎:古代行祭禮時,大夫用五個鼎,分別盛羊、豕、膚(切肉)、魚、臘五種供品。此處代指豐盛的祭品。
- 不消:不能消除。
- 明鏡:明亮的鏡子,常用來比喻清晰的事理或公正的判斷。這裏可能表示對過往的清晰回憶或反思。
- 一燈:一盞燈,常用來象徵孤獨、思考或希望。
- 翻憶:回憶。
- 布衣: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借指平民。
- 斸(zhú):挖,掘。
翻譯
時間匆匆,又到了這個時候,在這情境中又有何種意味來再次經歷春天呢。 你應該在地下憐惜諸多幼小的孩子,而我應該在憂愁中度過六十天(或六十歲這個階段)。 豐盛的祭品也不能消除我對着明鏡般清晰往事的悔恨,一盞孤燈讓我回憶起過去平民般的貧苦生活。 若是東風能讓我與你一同歸去,我會親自挖取青松來廕庇我們兩人的墳墓。
賞析
這首詩是顧清在淑人大祥之祭時,在靈柩前所作,表達了他對逝者的思念、愧疚以及對人生的感慨。
詩的開頭「忽忽流光又此辰,此中何意復經春」,通過「忽忽流光」表現出時間的快速流逝,而「此中何意復經春」則透露出作者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對春天再次到來的複雜情感,可能包含着對逝者的思念和對時光流逝的無奈。
「君應地下憐諸幼,我合愁中過六旬」,體現了作者對逝者的牽掛,認爲逝者在地下會憐惜年幼的孩子們,而自己則在憂愁中度過一段時間(或這個年齡段)。
「五鼎不消明鏡恨,一燈翻憶布衣貧」,用「五鼎」象徵豐盛的祭品,卻無法消除內心的悔恨,「明鏡恨」可能指對過去的某些事情的懊悔;「一燈翻憶布衣貧」則通過一盞燈引發對過去貧苦生活的回憶,表現出作者對人生的反思。
最後「東風得與同歸便,自斸青松蔭兩墳」,表達了作者希望能與逝者一同歸去的願望,並且願意親自挖取青松來廕庇兩人的墳墓,體現了作者對逝者的深情厚誼。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沉,通過對時光、回憶、悔恨和願望的表達,展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
顧清的其他作品
- 《 同年齋院中朝振同戴御史元之宿僧舍憲清南夫有詩嘲之往返良苦予最後作爲之解圍 》 —— [ 明 ] 顧清
- 《 董虞臣辰溪八景爲賦其二 》 —— [ 明 ] 顧清
- 《 憶家園廿六首石榴 》 —— [ 明 ] 顧清
- 《 送周成德知養利州壬子同年 》 —— [ 明 ] 顧清
- 《 送吳南仲 》 —— [ 明 ] 顧清
- 《 張元瑞司寇乞歸覲不許命有司存問諸公皆賀以詩予亦同作 》 —— [ 明 ] 顧清
- 《 明妃和汪抑之 》 —— [ 明 ] 顧清
- 《 辛巳泊舟青縣有畜犬登岸將發哀號覓舟他人驅之至欲泅水而不顧今日午食見其循案齧骨感而賦之時三月六日也 》 —— [ 明 ] 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