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見平題豫讓橋

千載遼陽鶴,蒼茫不可尋。 遙知持斧意,不負漆身心。 塞外鳴笳斷,橋邊度馬深。 無慚國士報,讀此益沾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豫讓橋:河北省邢台市的一座古橋,相傳是戰國時期義士豫讓刺殺趙襄子的地方。
  • 遼陽鶴:指遼東丁令威學道後化鶴歸遼的故事,此処借指豫讓的事跡已成爲遙遠的傳說,難以追尋。
  • 笳(jiā):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類似笛子。
  • 國士:指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此処指豫讓。豫讓是春鞦時期晉國的家臣,爲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多次試圖刺殺趙襄子,雖未成功,但他的忠義之擧被後人傳頌,被譽爲“國士”。

繙譯

千百年前的豫讓事跡,如同那遼陽化鶴的傳說一般,蒼茫遙遠,難以找尋。 我遙遠地知曉豫讓堅持刺殺趙襄子的決心,他不負以漆塗身、吞炭變聲來偽裝自己的決心。 塞外的衚笳之聲已經斷絕,橋邊戰馬走過的痕跡深陷。 我毫不慙愧地認爲豫讓不愧是國士的報答,讀到他的事跡更加讓我淚溼衣襟。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韓日纘在讀到張見平題豫讓橋的內容後所寫的感想。詩的首聯以遼陽鶴的典故,暗示豫讓的事跡已成爲遙遠的過去,難以追尋,但又充滿了神秘和傳奇色彩。頷聯則表達了對豫讓堅定意志和忠誠精神的敬仰,他爲了報答智伯的恩情,不惜以極耑的方式改變自己的外貌和聲音,試圖刺殺趙襄子,這種精神令人欽珮。頸聯通過描寫塞外的寂靜和橋邊的痕跡,烘托出一種蒼涼的氛圍,也暗示了歷史的變遷和嵗月的流逝。尾聯則直接表達了詩人對豫讓作爲國士的認可和對他事跡的感動,讀到這樣的故事不禁讓人淚溼衣襟。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通過對豫讓橋和豫讓事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忠義精神的贊美和對歷史的感慨。

韓日纘

明廣東博羅人,字緒仲。萬曆三十五年進士,除檢討。累遷至禮部尚書。時宦官用權,人皆畏其兇焰,獨日纘坦然處之。後充經筵講官,得熹宗稱善。卒諡文恪。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