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之臨朐答大司馬王公贈別二首

綠野堂前醉別觥,春林好鳥自嚶嚶。 不同賦鵩憂時命,卻喜登龍署姓名。 此日孤琴隨鶴遠,他宵明月悵烏驚。 祇應有待開東閣,會聽彤墀曳履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qú):臨朐,縣名,在今山東省濰坊市轄縣。
  • (gōng):古代酒器,腹橢圓,上有提樑,底有圈足,獸頭形蓋,亦有整個酒器作獸形的,並附有小勺。
  • 賦鵩(fù fú):指漢代賈誼謫居長沙時作《鵩鳥賦》,借鵩鳥以抒懷,後用以指仕途失意,或指憂懼傷生。
  • 登龍:指登龍門,後常比喻得到有力者的援引而提高聲譽。
  • 東閣:古代稱宰相招致、款待賓客的地方。
  • 彤墀(tóng chí):宮殿前的紅色臺階及臺階上的空地。
  • 曳履(yè lǚ):拖着鞋子。形容閒暇、從容。

翻譯

在綠野堂前,我們醉中告別,舉起酒杯。春天的樹林中,鳥兒自由自在地嚶嚶鳴叫。 我們不同於賈誼因憂愁時運而作《鵩鳥賦》,卻欣喜能得到有力者的援引,使自己的姓名得以顯揚。 今日我將孤獨地帶着琴隨鶴遠去,他日夜晚的明月會讓烏鴉驚起,徒增我的惆悵。 只希望您能夠等待着在宰相款待賓客的地方開啓盛宴,那時將會聽到在宮殿紅色臺階上人們從容行走的腳步聲。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臨朐答謝大司馬王公贈別時所作。詩的首聯描繪了在綠野堂前醉別飲酒的場景,以及春林裏鳥兒嚶嚶鳴叫的美好景象,營造出一種既歡快又略帶離愁的氛圍。頷聯通過與賈誼作《鵩鳥賦》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得到援引的欣喜之情。頸聯則表達了分別後的孤獨和惆悵,以孤琴隨鶴遠和明月悵烏驚來烘托離別的情緒。尾聯作者期望大司馬王公能夠在東閣廣納賢才,也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期待。整首詩情感真摯,層次分明,用典恰當,既體現了離別的不捨,又蘊含着對未來的希望。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