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靈山二十景和前令唐子侯氏引路鬆

· 盧寧
半畝溶光綠映盈,柳堤蘅岸藹芳晴。 窗臨石鏡天長曉,影湛銀蟾氣倍清。 萬象虛涵呈太素,一圈無極自天精。 江湖景色多如此,惟是遊人不用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溶光:波光蕩漾的樣子。(“溶”,róng)
  • :一種香草。(“蘅”,héng)
  • 石鏡:像鏡子一樣的石頭。
  • :清澈。(“湛”,zhàn)
  • 銀蟾:月亮。
  • 太素:古代指搆成天地萬物的物質,即天地萬物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 無極:沒有邊際、沒有盡頭。
  • 天精:天地的精氣。

繙譯

半畝大的水麪波光蕩漾,綠色的光影相互映襯,充滿了整個水麪。柳堤和長滿蘅草的岸邊,彌漫著芳香和晴朗的氣息。窗戶對著像鏡子一樣的石頭,天空似乎永遠是清晨的樣子,影子沉浸在清澈的月光中,氣息也更加清爽。萬物都蘊含在這虛空之中,呈現出天地初始的質樸狀態,一個循環沒有盡頭,這是來自天地的精氣。江湖上的景色大多都是這樣的,衹是遊玩的人沒有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興國霛山的一処美景,通過對溶光、柳堤、石鏡、銀蟾等自然景象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新、幽靜、神秘的氛圍。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半畝溶光”“柳堤蘅岸”“石鏡天長曉”“影湛銀蟾”等,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遊人不能用心感受美景的惋惜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讓讀者倣彿置身於那片美麗的景色之中。

盧寧

盧寧,字忠獻,別號冠巖。南海人。博學而工文,嘗受業於黃佐,而以不得及陽明之門爲憾。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一五四○)舉人,二十三年(一五四四)進士。授崑山知縣,旋移知贛州興國縣事。二十九年擢守潼川。三十三年遷南京戶部員外郎,尋改刑部,後爲南京刑部郎中。三十八年升登州知府,卒於官。著有《五鵲臺集》、《五鵲別集》等。……有傳。盧寧詩,以明嘉靖三十八年劉珙重刻本《五鵲別集》爲底本纂輯。 ► 2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