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李掌教白夫求予贈言白夫嘗編燕享樂譜一帙見示故終篇以音樂言

白夫廣文傑,訪我黃金臺。 苦意協管律,雅頌釐清吹。 音樂缺已久,聞此喜且疑。 未理金石奏,八音安可裁。 聲本起於無,誰解窮往來。 魚馬誠異類,感應何神哉。 乃知太和氣,不謝嶰谷材。 聖人假物用,八風誰能回。 此可悟神理,當與西山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雅頌:指古代的雅樂和頌樂,是宮廷和宗廟中使用的音樂。
  • (xī):治理,整理。
  • 清吹:指清雅的音樂。
  • 八音:古代中國音樂理論中的八種基本音色,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 嶰谷:傳說中的山谷,產竹,古代用來製作樂器。
  • 假物用:利用外物。
  • 八風:古代指八方之風,也比喻各種影響人心的因素。

翻譯

白夫廣文傑,訪問我於黃金臺。 他苦心研究管樂律,整理雅頌使之清雅。 音樂缺失已久,聽聞此消息我既喜又疑。 尚未整理金石之奏,八音如何能裁決。 聲音本起於無,誰能窮究其往來。 魚與馬誠然是異類,感應卻何其神奇。 由此可知太和之氣,不遜於嶰谷之材。 聖人利用外物,八風誰能逆轉。 這可以領悟神理,當與西山相推。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讚賞。詩中,「白夫廣文傑」指的是一位精通音樂的學者,他訪問作者並展示了自己整理的雅頌樂譜。作者對音樂的缺失感到遺憾,但對白夫的努力表示讚賞和期待。詩中提到的「八音」和「太和氣」體現了作者對音樂和諧之美的追求,以及對音樂能夠感化人心、調和萬物的能力的認可。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尊重。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