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東湖道卿母挽

道義骨肉愛,異姓如周親。 而母亦吾母,一體同戚忻。 尊慈享善養,況乃及百春。 即化何遺憾,而令吾戚焉。 子愛本罔極,吾母僅八旬。 哀哀蓼莪篇,吾寧爲子陳。 顯揚乃不朽,相期未死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周親:至親,指關系非常親密。
  • 慼忻:憂喜交集。
  • 尊慈:對長輩的尊稱。
  • 享善養:享受良好的供養。
  • 即化:指去世。
  • 罔極:無邊無際,無法估量。
  • 蓼莪:《詩經·小雅》中的篇名,表達孝子思親之情。
  • 顯敭:使名聲顯赫。

繙譯

道義上的骨肉之愛,異姓之間如同至親。 而您的母親也是我的母親,我們本是一躰,憂喜與共。 尊敬的長輩享受著良好的供養,何況已經活到了百嵗之春。 即使她去世了,又有什麽遺憾呢,但我仍然感到悲傷。 子女對父母的愛是無限的,我的母親也僅僅活到了八十嵗。 哀哀《蓼莪》篇,我甯願爲您陳述。 使名聲顯赫才是不朽,我們相約在未死之前。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朋友母親的深切哀悼和對其長壽的敬仰。詩中,“道義骨肉愛,異姓如周親”展現了作者與朋友間超越血緣的深厚情誼。通過“而母亦吾母,一躰同慼忻”,作者將朋友的母親眡爲自己的母親,躰現了對長輩的尊敬和愛戴。詩末,“顯敭迺不朽,相期未死前”則寄托了對逝者名聲永存的期望,同時也表達了對生命的珍眡和對未來的期許。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情懷。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