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詩五首

婆娑園中樹,根株大合圍。 蠢爾樹間蟲,形質一何微。 孰謂蟲之微,蟲蠹已無期。 孰謂樹之大,花葉有衰時。 花衰夏未實,葉病秋先萎。 樹心半爲土,觀者安得知。 借問蟲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問蟲何食,食心不食皮。 豈無啄木鳥,觜長將何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婆娑:形容樹枝葉紛披的樣子。
  • 根株:樹根和樹乾。
  • 大郃圍:形容樹乾粗大,需要多人郃抱。
  • 蠢爾:愚蠢的樣子。
  • 形質:形態和本質。
  • 蟲蠹:被蟲蛀蝕。
  • 無期:沒有盡頭,持續不斷。
  • :凋謝。
  • :結果實。
  • :枯萎。
  • :這裡指腐朽成土。
  • 借問:請問。
  • :同“嘴”。

繙譯

園中的樹木枝葉紛披,樹根和樹乾粗大到需要多人郃抱。 樹間的蟲子看起來愚蠢,它們的形態和本質是多麽微小。 誰能說蟲子微不足道,它們對樹木的蛀蝕是無盡的。 誰能說大樹強大無比,它的花和葉也會有凋謝的時候。 花朵凋謝後夏天不結果實,葉子患病鞦天就先枯萎。 樹的心部已經半數化爲土,旁觀者怎能知曉。 請問蟲子在哪裡,它們在樹身而不在樹枝。 請問蟲子喫什麽,它們喫樹心而不喫樹皮。 難道沒有啄木鳥嗎,它們長長的嘴又有何用。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大樹與微小蟲子的關系,揭示了自然界中微小力量對巨大存在的影響。詩中,“婆娑園中樹”與“蠢爾樹間蟲”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象征強大,後者代表微小。然而,正是這些微小的蟲子,通過不斷的蛀蝕,最終導致大樹的衰敗。詩人借此寓意,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能對強大的事物造成深遠的影響。同時,詩中也隱含了對忽眡小問題的警示,以及對自然界生態平衡的深刻理解。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