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 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 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 我身雖歿心長在,闇施慈悲與後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七十三翁:指七十三歲的老人,這裏指白居易自己。
  • 旦暮身:早晚之間,形容時間短暫,生命即將結束。
  • 通津:暢通的水路。
  • 朝脛:早晨的腳,這裏指早晨涉水過河的人。
  • 叱灘:險灘,急流。
  • 河漢:銀河,這裏比喻平靜的水面。
  • 八寒陰獄:佛教用語,指八種極寒的地獄,這裏比喻惡劣的環境。
  • 陽春:溫暖的春天,比喻美好的環境。
  • 闇施:暗中施與。
  • 慈悲:佛教用語,指對衆生的慈愛與憐憫。

翻譯

我,七十三歲的老人,生命已近黃昏, 誓要開闢這險峻的道路,使之成爲暢通的水路。 夜晚的船隻經過這裏,不再有傾覆的危險, 早晨涉水的人們,從此免去了辛苦與艱辛。 十里險灘變成了平靜如銀河的水面, 八寒地獄般的惡劣環境化爲了溫暖的春天。 雖然我的身體終將消逝,但我的心願長存, 暗中施與慈悲,留給後人。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白居易晚年的心願和對後人的慈悲。詩中,白居易以七十三歲的高齡,仍然心懷天下,誓要改善交通條件,減輕人們的苦難。他用「旦暮身」形容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但仍然決心要爲社會做出貢獻。詩中的「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體現了他的願望,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安全和舒適。最後,他提到「我身雖歿心長在,闇施慈悲與後人」,表達了他對後人的深切關懷和慈悲心腸,即使自己不在了,也希望自己的善舉能夠繼續造福後人。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白居易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懷。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