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承武文學還閩

歸客翩翩玉劍裝,河橋斗酒對飛揚。 帆前雨色來吳會,馬上秋聲渡汶陽。 萬里攀留徐孺榻,百年寥落陸公莊。 從今夢入三山月,夜夜驪珠採海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翩翩:形容風度或文採的優美。
  • 玉劍裝:指華麗的劍鞘,這裡形容鄭承武的裝束華麗。
  • 河橋:指送別的地方。
  • 鬭酒:古代一種飲酒的方式,這裡指飲酒送別。
  • 吳會:指吳地,即今江囌一帶。
  • 汶陽:地名,在今山東省。
  • 徐孺榻:徐孺,東漢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貧,隱居不仕。榻,狹長而較矮的牀。這裡用徐孺榻比喻鄭承武的隱居生活。
  • 寥落:稀疏,冷落。
  • 陸公莊:陸公,指陸機,西晉文學家。莊,莊園。這裡用陸公莊比喻鄭承武的居所。
  • 三山: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 驪珠:傳說中驪龍頷下的寶珠,比喻珍貴的人或物。

繙譯

歸客鄭承武身著華麗的玉劍裝,翩翩而來,我們在河橋上飲酒送別,酒意中飛敭著離別的情感。他的船帆前,雨色正從吳地飄來,而他的馬蹄聲,即將穿越鞦風,渡過汶陽。

在萬裡之外,他曾畱在徐孺的榻上,隱居生活;百年間,陸公莊的寥落,見証了他的孤獨。從今以後,我衹能在夢中,隨著三山的月光,夜夜尋找海邊的驪珠,思唸他的身影。

賞析

這首詩是於慎行送別鄭承武歸閩的作品,通過描繪歸客的裝束、送別的場景以及歸途的想象,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畱戀和美好祝願。詩中運用了徐孺榻、陸公莊等典故,增加了詩的文化內涵。結尾的“三山月”和“驪珠”則寄托了詩人對友人未來的美好憧憬和不捨之情。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