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魚過河泣

籠中鴨,聲唈唈。水中鴨,遊濈濈。謂水中鴨,何妨分我以餘溼。 越王嘗吳溲,宮中皆含蕺。漢有張良楚項伯,涇清渭濁皆吞吸。 鳳凰餐竹花,桑扈啄場粒,嗟爾唼唼今何及。君不見枯魚過河泣,胡不早淤濁水學鰍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唈唈(yì yì):形容鴨子叫聲。
  • 濈濈(jí jí):形容鴨子游泳的樣子。
  • 餘溼:剩餘的水分。
  • 吳溲(wú sōu):吳國的糞便,這裏指越王勾踐嘗吳王夫差的糞便以示忠誠。
  • (jí):一種草,這裏指越王宮中人都含着蕺草以示忠誠。
  • 張良:漢初名臣,曾爲劉邦出謀劃策。
  • 項伯:項羽的叔父,曾幫助劉邦。
  • 涇清渭濁:涇河水清,渭河水濁,比喻不同性質的事物並存。
  • 桑扈(sāng hù):一種鳥,這裏指它啄食場上的穀粒。
  • 嗟爾:嘆息你。
  • 唼唼(shà shà):形容魚吃東西的聲音。
  • 鰍鰼(qiū xí):兩種魚,這裏泛指小魚。

翻譯

籠中的鴨子,叫聲唈唈。水中的鴨子,遊得濈濈。對水中的鴨子說,何不把你的剩餘水分分給我一些。 越王嚐了吳國的糞便,宮中的人都含着蕺草以示忠誠。漢朝有張良,楚國有項伯,他們都吞吸了涇清渭濁的水。 鳳凰吃竹花,桑扈啄食場上的穀粒,嘆息你,現在如何來得及。你沒看見那枯魚過河哭泣嗎,爲何不早點在污濁的水中學那些小魚。

賞析

這首詩通過籠中鴨與水中鴨的對比,以及歷史人物的典故,表達了對於適應環境、靈活變通的思考。詩中「枯魚過河泣」寓意深刻,暗示了不適應環境、固執己見的悲劇。而「胡不早淤濁水學鰍鰼」則是一種諷刺,指出應該學會在不利的環境中生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哭泣。整首詩語言簡練,意象生動,富有哲理。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