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隴蜀:指中國西北的甘肅和四川地區。
- 衣冠:指士人或官吏。
- 中都:指京城。
- 魯一儒:指魯國的儒生,這裏泛指學者。
- 明時:指政治清明的時代。
- 文事:指文學和學術活動。
- 榮秩:指官職和榮譽。
- 映江湖:指在江湖中顯赫。
- 爲治:指治理國家。
- 三尺:指法律,古代法律文書常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
- 起家:指開始做官或從事某種事業。
- 五車:指學識淵博,典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以山水秀麗著稱。
- 曳長裾:指穿着長袍,形容士人的風度。
翻譯
隴蜀的士人已盡,京城中唯有一儒生。 在政治清明的時代,文學和學術被重用, 官職和榮譽在江湖中顯赫。 治理國家需依法,開始做官則需學識淵博。 天台山是山水秀麗之地, 尚可穿着長袍,展現士人的風度。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在政治清明時期,文學和學術受到重視的景象。詩中「隴蜀衣冠盡,中都魯一儒」反映了時代變遷中士人的命運,而「明時用文事,榮秩映江湖」則展現了文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的榮耀與地位。後兩句「爲治須三尺,起家祗五車」強調了法治和學識的重要性。最後,以天台山的山水和士人的風度作結,表達了對理想境遇的嚮往和對文人風範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