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行成

唐懷州河內縣董行成能策賊。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幷皮袋。天欲曉,至懷州。行成至街中,見之,叱曰:「個賊住!即下驢來!」遂承伏。人問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繮遠過,怯也;以此知之。」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
拼音

所属合集

#小學文言文

譯文

唐朝懷州河內縣,有個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對方是否賊匪。 有一名賊人在河陽長店偷得路人一頭驢和皮袋,在天快破曉時赶到懷州境內,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來。董行成一見他就大聲喝道:「你這賊子給我站住!立即從驢上下來!」 那人一聽立即下驢認罪。 事後有人問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賊,董行成説:「這頭驢因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長的路;而是這人見了路人也會引驢繞路,這一定是因他心虛;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賊。」 董行成將盜賊送到縣衙,不一會兒,驢的主人尋著蹤迹找來了,實際情況和董行成説的一模一樣。

注釋

策:辨認。 至:到。 遂:於是。 人問何「以」知之:憑藉。 以此知「之」:代詞,代這個小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策賊:識別、判斷盜賊。:這裡是識別、推斷之意。
  • 長店:存放貨物或供客商住宿的貨棧。
  • 叱(chì):大聲呵斥。
  • 承伏:認罪。
  • 長行:長途行走。

繙譯

唐朝懷州河內縣的董行成能夠識別盜賊。有一個人從河陽的長店中,媮了一位行人的一頭驢和一個皮袋。天快要亮的時候,這個人來到了懷州。董行成來到街上,見到此人,大聲呵斥道:“那個盜賊站住!馬上從驢上下來!”盜賊於是就認罪伏法了 。有人問董行成是怎麽知道這人是盜賊的。董行成說:“這頭驢走得很急而且身上有汗,說明不是長途行走;它看見人就拉著韁繩遠遠躲開,神色慌張,這就是心虛膽怯的表現。因此我能判斷這人是盜賊。”於是把盜賊捉拿到縣衙,過了一會兒,驢的主人循著蹤跡找到了這裡,情況果然就像董行成說的那樣 。

賞析

這則故事短小精悍卻生動有趣。通過簡單的記述,成功塑造了董行成這一善於觀察、明察鞦毫的人物形象。董行成僅憑借對一頭驢的行走狀態和神態的觀察,就能迅速判斷出盜賊,展現出他非凡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故事反映了古人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聰明才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的刑事判斷方麪起到重要作用,富有哲理和啓示意義,同時也凸顯了民間的智慧和力量,是一則頗具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的故事 。

無名氏

宋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1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