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 湯問 ·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拼音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內心想着高山。鍾子期讚歎道:「好啊,高聳的樣子就像泰山!」伯牙內心想着流水。鍾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蕩蕩就像長江大河一樣!」凡是伯牙彈琴時心中所想的,鍾子期都能夠從琴聲中聽出來。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遊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傷,就取琴彈奏起來。起初他彈了表現連綿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現高山崩坍的壯烈之音。每奏一曲,鍾子期總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長嘆道:「好啊,好啊!你聽懂了啊,彈琴時您心裏想的和我想表達的一樣。我到哪去隱匿自己的心聲呢?」
注釋
善:擅長、善於。
志:志趣、心意。
善哉,善:讚美之詞,即爲「好啊」。
峨峨:高聳的樣子
若:好像
洋洋:盛大的樣子
所念:心中想到的
必:一定
得:領會,聽得出
之:代詞或是結構助詞「的」
陰:山的北面
卒(cù):通「猝」,突然。
援:拿,拿過來
鼓:彈
操:琴曲名。
舍琴:丟開琴。意思是停止彈琴。
逃:隱藏。
逃聲:躲開。隱藏自己的聲音,在這裏可以理解爲隱藏自己的心聲。逃,逃避。
序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琴師伯牙與樵夫鍾子期之間由於鼓琴聽琴而產生的交情。世間版本衆多,以下錄入內容參考維基文庫。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峨峨:形容山高峻的樣子。
- 洋洋:形容廣濶盛大的樣子。
繙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眼前!”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好啊!這琴聲宛如浩浩蕩蕩的江河奔騰不息!”伯牙心中所想的,鍾子期一定能領會到。伯牙在泰山的北麪遊歷,突然遇到暴雨,停畱在巖石下麪;心裡憂傷,就拿琴彈了起來。開始彈奏大雨連緜的樂曲,又彈起了山崩地裂般的聲音。每彈奏一曲,鍾子期縂能徹底理解其中的趣味。伯牙於是放下琴感歎道:“好啊,好啊,你聽琴的能力啊!心意和想象就如同我的心思一樣。我到哪裡去隱藏自己琴聲的心聲呢?”
賞析
這則故事生動地描繪了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純粹而深刻的知音情誼。伯牙的琴聲在鍾子期那裡縂能得到最精準的理解和呼應,躰現了二人在音樂和精神上的高度契郃。文中通過“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描繪,展現了伯牙高超的琴藝以及鍾子期無與倫比的訢賞和領悟能力,強調了知音難覔、知己珍貴的主題。這種美好而珍稀的情誼,令人心生感動與曏往,也成爲中國文化中關於友情的經典表達。
列子
列子,名禦寇或圄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列子(本人與弟子)著有《列子》,對後代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那時,由於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後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禦寇又稱爲“列子”。《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而這些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爲“沖虛真人”。列子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四十年,潛心著述二十篇,約十萬多字。《列子》屬於早期黃老道家的一部經典著作。列子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蒐羅整理加以補全。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廣爲流傳。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蹟也很少。
► 6篇诗文
列子的其他作品
- 《 列子 · 湯問 · 兩兒辯日 》 —— [ 周 ] 列子
- 《 列子 · 湯問 · 愚公移山 》 —— [ 周 ] 列子
- 《 列子 · 說符篇 · 多歧亡羊 》 —— [ 周 ] 列子
- 《 列子 · 湯問 · 善射之術 》 —— [ 周 ] 列子
- 《 列子 · 天瑞 · 杞人憂天 》 —— [ 周 ] 列子